中层的黄金分割法则

时间:2022-05-25 06:01:43

中层的黄金分割法则

中层管理者的类型

中层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于一体,又处于公司的中位,上边是上司,下边是下属,左右是同级。有人把中层分为三类:

一流的中层是公司里的栋梁,是公司的中流砥柱,主动担负起公司的重任;二流的中层将自己当成是“夹心面包”,被动地完成任务;三流的中层则只会抱怨现状,发牢骚,最终一事无成。

而从中层的领导风格来看,又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一点都不能“忍”,一碰就有气,谁也说不得,谁也惹不得。显然,这种中层是最差劲的中层。

第二种,遇到别人的指责会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使别人犯了100%的错误,自己也要承担100%的责任。这种中层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最好的中层了,但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还有一种中层比他们的要求还要高出很多。

第三种,主动找气受。也许很多人会很奇怪这种做法。中层所处的位置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就是靠上的位置,此时,员工出于对中层的敬畏,不敢在中层面前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中层也不会听到他们的指责,因而减少了倾听问题的机会,很容易变得好大喜功。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会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动深入基层,这样既能看清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又能看清楚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无论对于自身还是公司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7:2:1

很多人认为,中层就是“夹心饼干”,如果工作干得好,就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干不好,就会两头受气、四面楚歌。

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自身的能量平均分布到每一个需要的点和面上。因此,哪怕是世界上最八面玲珑的中层干部,也需要对精力进行一个恰当的分配,这样才能做起事来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大有小。

大体来说,一个中层管理者应该将精力分割成三块,70%对上管理,20%部门管理,10%同级协调,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灵活调配。整体上保持这样一个“圣诞树”的大概结构,对上负责为“根基”,部门管理为“树干”,同级协调为“树尖”,就可以为自己最大限度地拓展工作空间,效率就会比较高。

为什么最多的精力是分配给上司的?作为中层,首先是一个被管理者,是上级决策的执行者,是其手中的鞭子、开山的斧子,也是凝聚人心的传话筒。高层有什么想法,动动嘴,中层去具体实现。中层的工作价值,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层最多的时间都应该花在理解与执行公司的决策上,以更高效、更有创造力地执行决策,实现中层作为高层左膀右臂的价值。

有位年轻的中层干部升职后,去请教一位已退休的前辈:“请问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个新角色?”前辈告诉他:“对上司,无限理解,无限执行,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全力;对下属,有限理解,赏罚公正;对同级,不远不近,保持协调。”

短短的几句话,就道出了一位中层管理者最佳的精力分工:上级决定团队的方向,所以你的大部分时间应该向上仰望;下属帮你完成具体的工作,因此你最需要的是他们的执行力,应该保持必要的向下关注;部门之间是单纯的合作关系,协调性至关重要。

部门管理的20%精力怎么理解呢?首先,要了解下属,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关心他们,既要对他们布置任务,又要为他们承担责任,替他们争取利益。这是中层管理者对下属的工作重心。但如果与下属靠得过近,事必躬亲,无微不至,那么虽然亲密无间,关系打得火热,但却极易造成下属对中层的依赖感,不能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对团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下属不满意,因为得不到展示才华的机会;上司不高兴,因为中层越俎代庖。

很多时候,中层只需要让下属执行命令,不必完全解释清楚,以免无谓浪费时间。如此,既节省时间,又可充分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就像放羊一样,既让它们有草吃,又不会跑出划定的范围,省力而高效,这才是聪明的中层管理者。

在同级协调方面,每个部门的职能不同,管理思维也不一样。作为单个部门的负责人,不可能去充分“了解、关心”每个兄弟部门具体的职能细节,但需付出10%的精力,保证工作的协调,就足以起到与合作的效果。太过于“各家自扫门前雪”,部门领导者之间关系生硬无比,招呼都不打,部门工作就没法开展;可若经常“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兄弟部门,一是会让同级有压迫感,难免排挤,二是对上、对下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故而,同级之间,最好保持“八字原则”:惺惺相惜,保持距离。

有“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之称的余世雄说:“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而从操作上来说则是艺术的。”身处管理核心的团队中层,更要达到哲学、科学、艺术这三者的统一,才能为自己争取最大发展空间。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上,遵循一个正确的精力分配法则,就显得很有必要。

当然,70%对上管理、20%部门管理、l0%同级协调的分配比例只是一个常态的参考,并非惟一的答案。事实上,中层管理者不需要遵照任何量化的标准做事,只需要做“对团队最正确的事”,也就是“对自己最正确的事”。在时间安排上,这才是惟一的正确标准。

上一篇:用“精气神”俘获下属心 下一篇:ABC与校长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