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关“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讨论

时间:2022-05-25 05:23:52

如何看待有关“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讨论

我在去年最后一期的栏目中简单讨论了一下“余额宝们”的话题。在那篇题为“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钱荒”的文章中我认为,“发生在银行业中真正具备革命性意义的事件是‘余额宝’的诞生和它势如旋风般开启的新一轮存款搬家”。最新的数字是,类余额宝们的融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万亿元,其中一半多由余额宝创造。

我可不是金融专家,我只能从投资领域里长期观察的经验出发,尽力帮你建立一个认识这个事情最简单的框架,特别当有关互联网金融创新话题正在遭受围攻、甚至面对更加严厉的监管的可能之时。

余额宝们是创新吗?按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答案当然是。可惜,看起来当然的答案在“创新”意义上还是颇具争议的。当然是,是因为过去没有现在有了。有争议,是人们在争这样的“创新”是不是好东西,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余额宝们的运作机理非常简单,互联网用户把他们的“零钱”(活期存款)存在一个互联网账户上,这个账户与一家专门负责管理这笔零钱的基金相联,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收益。这与我们过去把零钱存进银行以备随时支取,并没有实质的差别。但我们现在宁可选择不存银行,因为钱存进“余额宝”收益高于银行,而且支取(特别是支付)环节更加方便。

这样一个商业逻辑有什么错吗?没有,所以它很快风靡起来。但批评家仍然找到了可批评之处:集中在两点,道义上的和风险上的。

余额宝们在道义上被称为“吸血鬼”和“寄生虫”时,我相信它的所有者是愤怒的,而对它的投资者则会是迟疑的。这两个词在中国人经受的政治经济学普及教育中异常敏感,与“剥削”一词一样,它几乎就意味着政治上的打倒和经济上的清算。

批评家指责余额宝吸了银行业的血、寄了中国金融业的生;不出意外的,支持者反过来批评说,真正吸血的是得到政府管制庇护的银行,整个银行业才是中国经济的寄生虫。

我想对我的读者说,千万不要陷入到这样的争吵中去。这样的恶语相向本来就不利于讨论问题,更重要的,吸血和寄生早就不该出现在市场经济的词典中,我们不该被这样的危言耸听绑架,从而无法建立对创新和进步的正确观念。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是“可以获利的”。对于金融业,新的互联网玩家进入应该获利,老的行业从业者采取的抵制和防守也都有获利的企图。这都应被视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我表达了比较倾向于新生事物的态度,那么我就更愿意对旧事物给予同情。毕竟,对于正面临着被“革命”或“替代”的传统银行,它们有“权”争取,只是最明智的道路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知晓。

其次,吸血鬼和寄生虫都隐藏着一个含义:它们都不是价值的创造者,它们只是依附并吸食价值的创造者(所谓的实体经济)。这样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人们都不敢抛弃它们,而宁可相互给对方戴上吸血和寄生那顶帽子。在此,我真切地请求你重新认识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个服务业,从老旧过时的剩余价值论中走出。

实际上,价值创造很容易陷入到增加值的追逐之中,而忽略了减少成本同样意味着价值创造。过去的银行业如此,人们通过银行可以更节省并高效地组合资金和资本,且推动它们创造价值;当今,互联网金融又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资金运营的成本。在余额宝的运营中可以看到,小额储蓄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多、更紧密地联合起来成为放贷者,成本相对较高的传统银行业竞争力自然下降,从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最后,批评家们提醒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有可能带给中国经济巨大的风险。实际上,以央行主导的所谓加强监管的努力已经紧张地进行了。一些支付环节受损的储户的报道已经在官方新闻中被强化,而更大的风险很可能会发生在传统银行业中的大家伙身上——它们过去习惯了充当最终放贷人的角色,从而获得了最赚钱银行的殊荣。

我想对中国的监管当局说,究竟以未来导向还是以现实导向选择监管的出发点,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未来导向,会更多地容忍当前的风险;以现实导向,稳定压倒一切,但也可能失去有关未来的一切。对于迫切需要创新的中国经济,增加容忍度该是上策。

上一篇:生如冬雪·爱如夏花 下一篇:看!鸡肋基金公司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