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的“新宠儿”

时间:2022-05-25 02:00:52

文言文阅读的“新宠儿”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考查,历来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课外文言文。笔者分析了70多套中考语文试题,其中39套试题中出现了课外文言文,而39套中有15套试题是以课内、课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的。根据这一数据分析,结合去年的考试情况,从中可发现今年中考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较往年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同时,课内与课外相联系,进行对比阅读的这一类试题的比重也加大了。课内外对比阅读考查形式,正成为命题者的一位新“宠儿”。

一。选材特点

在这15套课内课外对比阅读试题中,课内的选文《曹刿论战》引用4次,《岳阳楼记》3次,《马说》2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陈太丘与友期》、《三峡》、《答谢中书书》、《醉翁亭记》各引用1次。由此看来,课内选文主要来源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50篇背诵的古诗文中。而课外的选文,如河北省: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由此看来,课外的选文往往与课内选文有着某方面的紧密联系,如事件相类似或形成对比,选用课外内容对课内出现的人物进行补充、对课内表明的观点进行佐证等。再如《岳阳楼记》,湖北黄冈选用了《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的选文来补充,河南省选用了范仲淹的有关事件来拓展。而《曹刿论战》,江苏盐城与河北省的课外选文如出一辙,江苏常州选用了讲述岳飞治军的成功经验的课外选文,山东滨州选用了齐桓公与管仲关于治国的一段对话做阅读材料。

二。考查内容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考查内容,从考点上来说,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节奏划分。如四川南充,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将主语和谓语进行节奏的划分即可。

(2)字词解释。如山东临沂,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沿溯阻绝。②或王命急宣。③不以疾也。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前三个词语来自于课内选文,对于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平时就应注意积累,“绝”在句中的意思是“断”;“或”在古代常用义有“有时”和“有人”,在句中是“有时”;“疾”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意思为“快”。第四个词语来自于课外选文,我们可采用关联法解释,即联系这个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的意思来解释,如可联系《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中的“悉”,意为“全,都”。

(3)句子翻译。如湖北黄冈,翻译下面各句: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②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第①题来自于课内,要注意句中关键性词语“微”“斯”“归”的意思,同时这是个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将宾语调回到原位来翻译: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第②题来自于课外,翻译时一要注意关键性词语“自”“谪”“辞”“色”的意思,尤其是“见”,是个通假字,通“现”,二要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这是个省略句,翻译时要加上主语:(滕子京)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4)内容理解。如河北省(选文见上):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答好此题,首先要读懂课外选文的意思,选文讲述了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不听取有司子鱼的意见,没有及时地抓住有利的作战时机,最终导致战争失败的事件。然后对导致事件结果的主要原因进行对比归纳,甲文中的鲁庄公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最终以弱胜强;乙文的宋襄公却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经过比较,答案即浮出了水面。

(5)感受评价。这一考点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选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如湖北黄冈,理解填空: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 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滕子京是一个 的人。《岳阳楼记》中表明了范仲淹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后两空可摘选乙文的词语来作答,态度是“友善,爱其才”,对“滕子京”人物的评价,可抓住“负大才”“豪迈自负,罕受人言”等词句来概括评价。二是对文中的某一内容进行感受、评价,谈看法,发见解,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如内蒙古赤峰:二者(“邹忌”和“老父”)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邹忌采用委婉规劝,老父采用直谏。我们可从劝说者角度谈,如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或从接受者角度谈,如要从善如流,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

上一篇:最纯美的存在 下一篇:冒死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