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课堂观察的卷入式教研共同体

时间:2022-05-24 10:10:52

构建基于课堂观察的卷入式教研共同体

教师群体学习文化的构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尝试构建基于课堂观察的卷入式教研共同体,即以主题教研活动为依托,以课堂观察技术为手段,从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行为,把教学理论、学科理论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引导教师在研究和反思中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素养的提升。

一、几个关键概念的阐述和说明

(一)课堂观察:专业背景下的分工合作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研究主题,凭借自身感官 (如眼、耳等) 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课堂情境中及时记录教和学的行为,并依据相关理论和现场第一手资料再做深入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最大的亮点是把所研究的问题或主题具体化为观察点,研究者们有分工有合作,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和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时空单元,对照观察量表就课堂的具体过程进行剖析,以此改进教学行为,探寻更为适切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卷入式教研:专业引领下的思想碰撞

卷入式教研把由上而下的统筹与由下而上的研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全员卷入、全程卷入和实践性主题引领为特征,让不同状态的教师融入其中、浸润其中,围绕聚焦的问题展开专业的研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受到了这个磁场的魅力,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新的教育观点和教育理念,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诉求。

(三)教研共同体:专业支持下的互惠成长

教研共同体是指参与学习研究的活动者围绕共同的研究主题,通过参与、会话、协作、反思等活动建构一个具有独特教研氛围的动态结构。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说:“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 教研共同体为每一个人都创设了这样的互惠成长平台,成员提出的个人问题会迅速地转化为共同体的“公共问题”,对于教学、科研上的问题,成员们不逃避、不防卫,而是共同面对,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专业支持促进了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成长。

二、构建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卷入式教研模式

(一)问题导向,确定教研活动主题

教研活动应根植于教师需求的土壤,聚焦一线老师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层层展开,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个话题,引发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活动前期组织教育集团三至六年级近3000名学生参与了关于习作教学的一次网络问卷调查。学生的突出问题及分析如下:

Q10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写作目的过于功利化,不利于长期发展,主动写作的习惯有待养成。

Q12一般情况下,你写作文或日记之前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的主体情感,写作氛围需要营造,部分学生出现写作困难。

Q20习作时,你是否觉得有话可写,但不知如何下笔――学生“口欲言而未能”,写作技能技巧差,缺乏经验,亟需引导与帮助。

Q21你不喜欢作文的原因是――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没有兴趣。

这从一个方面暴露出当前习作教学的弊端和通病:无序、无法、无趣。另一项关于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对作文教学有把握的仅占35.2%。为此,我们将这次“卷入式”研修的主题定为“回归写作的本真――小学体验式作文的研究”。

(二)异质组合,现场生成教研团队

本次教研是区域层面的活动,研究主题已提前半个月公开,两节体验式作文研讨课分别是王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习作“挑小棒”和陈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习作“舌尖上的家乡”,与会人员为来自全区20个学校的近百名语文骨干教师及省市知名专家、教研人员。为激活一线教师“草根”的内驱力,实现从“精英教研”向“大众教研”的转变,我们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全员参与保证覆盖面,所有与会人员签到后即可扫描活动二维码,进入“回归写作的本真”微信交流群,活动全程均可围绕“如何回归写作的本真”“如何上好作文课”等相关主题展开研讨、发表建议或提出问题,也可对现场的两节观摩课进行点评,会场大屏幕上将适时显示精华帖,活动结束后提交网上课堂评测表;二是采用摇奖的方式现场生成6个教研团队,每个教研团队6人,这6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乡村小学,也有实验小学,这样就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形成一个团队。实践证明,这种异质组合打破了固有的平衡,能够更好地形成互补关系,有利于教学策略和智慧的分享。

(三)课前会议,专业视角明确要求

课堂观察量表的介入让教研活动更具含金量,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课前需要专家解读观察量表和相关注意事项,并由各小组组长阐述量表记载的注意点,明确各组员的观察点。观课教师分为6组,分别是教学观测组2个,各有侧重;教师观察评估组2个,学生观察评估组2个。 (师生各列举一表)

(四)深度研讨,教研团队课后亮剑

课后,6个教师教研团队依托课堂观察量表整理记录,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形成观察结论,各观察组派代表集体交流汇报。由于教研团队的老师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技术手段,听评课时也就把自己真正放在一个研究者的位置。研讨时,几乎每个人都能聚焦目标进行阐述,并对课堂提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和建议,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这个过程最具生成性和建设性。

专家和专业人员的参与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课例到研讨,从实践到理论,以及教师们在理解教学意图、领会课程理念、感悟教学策略方面达到了一种怎样的水平、今后的研究方向,都需要专家指点迷津。

【分享教研团队的报告片段】

路老师:在重难点的突破上两位老师各有特色。王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先写后教的思想。课上,老师让学生先玩挑小棒的游戏,挑完后直接就自主先写。学生们游戏之后热腾腾的心情,热乎乎的感受,使得表达中流露出最真实的体验,最自我的表达,没有任何外力的干扰。随后出示习作,让学生来点评,提出修改意见,一切写作要点,写作方法都是从学生习作中来,老师以学定教,针对习作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关键处的点拨如何写好细节能恰当融合现代技术,放慢镜头,深入生活细节,指导到位。

李老师:我们组的观察点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活动情况。“挑棒游戏”一课全班共分12组,每组4人,各组成员能够有秩序、有组织地参加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共2次,合作时间分别为3分4秒、2分32秒。第2次小组合作后,小组汇报共3次,汇报时每组均有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内容包括两项:一是分组体验挑棒游戏,每组按1~4号顺序轮流体验进行比赛。这一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却又高于学生生活,限时30秒,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强化了活动体验,为下笔成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发挥小组智慧,讨论挑小棒的具体动作,把动作过程写得更具体更细致。合作内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把学生在独立写作时的共性问题作为讨论的起点,虽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但是借助教师搭建的阶梯――图片再现,回放体验的典型动作,同时把自己挑棒的动作加进去练说,组员之间相互补充,启发完善,在难点处,疑惑处展开讨论,在接下来的口头汇报、书面修改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视野得到了开拓,动作描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卷入式教研的后续思考与探索

人的进步和成长离不开团队,需要一个良性的土壤。卷入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更多地体现为建设一种教师文化,一种反思文化,一种创新文化。从校本教研到区域教研,势必要求参与教研的教师在内心中树立起 “大教研”的观念和意识,实现从思想到行为完成、从“自我”到“群我”的转变,以开放悦纳的姿态融入其中,真实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见解或主张,学会分享相互之间的优质资源,共同寻找、解决学科的共性问题。

此外,卷入式教研的生命力,还在于持续跟进。因为教师从认识上的进步到行为上的改进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转化过程需要老师的独立思考,需要老师的创造性解读,更需要老师们深度的实践研究。构建基于课堂观察的卷入式教研共同体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老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校

上一篇:亨通光电:打造通信全价值链综合服务商 下一篇: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家庭不可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