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让记叙文有波澜的方法

时间:2022-05-24 09:11:52

谈让记叙文有波澜的方法

【摘要】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手不释卷。

【关键词】叙述性文章 波澜 方法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平铺直叙的记叙文, 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起来没有意思,甚至令人生厌。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出文章的波澜呢?

除了要学会挑选一些有起伏、有变化的事情来写外,还要学习一些兴波澜的方法。看看别人是怎样运用方法让文章波澜迭起的?我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也让这些方法使我们的文章大放异彩呢? 下面就介绍一些技法:

一、插叙法

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黑暗的社会现实。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二、倒叙法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腻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倒叙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引发思考,还能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三、对比法

在《范进中举》中,吴敬梓着意刻画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就是通过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夸张法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用的就是夸张法,作者以“新装”的似有实无,辛辣地嘲弄了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用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不难看出,夸张法所追求的那种幽默、滑稽及言过其实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文出现起伏。

五、突转法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最后才知道,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六、悬念法

例如《最后一课》,作者就是以设置悬念开头的,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还有对镇上其他人的描写:“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严肃。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韩麦尔先生穿着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镇上的人们个个都显得严肃、忧愁,这种外貌和神情描写,渲染了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究竟是什么事?为解开这个悬念,读者就会带着一种探寻的心理,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七、言他法

如课文《猎户》本来写访问打豹英雄董昆的,但文章却宕开笔墨,先写家乡的尚二叔,又写绕道去看望“百中”老人,然后再写董昆。前面两个人物,是突出董昆形象的手段,它可以更鲜明地显示主要人物董昆的时代特点和思想性格。

八、误会法

例如:著名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丑小鸭”误生在养鸭场里,于是,被大家误认为是一只“丑小鸭”,以至它命运多舛,一再被大家看不起。误会法形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激起了读者对"丑小鸭"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九、巧合法

四大名著中随处可见:《水浒传》中假扮李逵的李鬼,在劫道时,偏遇回家接母的真李逵而斧下毙命;《西游记》中的假沙僧,在水帘洞中适逢前来请孙悟空去救师父的真沙僧而杖下丧生;《三国演义》中的庞士元,因路上跟刘备换马,于落凤坡前被乱箭穿身;《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宝玉、宝钗大婚之时,于潇湘馆内香消玉殒。巧合可以增强冲突的力度,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发文章的高潮,在为文时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慎重选择,巧妙设置,以突显文章的精彩。

在一篇作品中,这几种为“曲”之法时常并不是孤立使用,有时交互错杂,更使文章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我们若能仔细揣摩课文,并大胆尝试,定能不负努力,有所收效。

上一篇:充分利用图书室资源 提高学生素质 下一篇:物理课堂上的比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