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主体性 促教学提高

时间:2022-05-24 04:42:01

重视主体性 促教学提高

【摘要】数学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更注重提升其抽象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好主动性。而在具体落实中,学生只有通过自由思考,自我认知,自主实践,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备受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怎么达到高效?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呼声也是与日俱增。但针对构建方法,则是各有各的看法,争论不休。

本文结合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对如何构建小学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素质教育和新科改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下面本文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出一些看法。

1 树立“双主”观念,摆正“双主”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能动的角色和要素,他们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是我们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树立师生的“双主”观念,摆正教师“教”的主体与学生“学”的主体的位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主体体现在教师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主体更重要的意义是直接影响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1]教师只有探索出有利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正确地引导和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且课后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保留其精华,改进其不足。

教师主体的行为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主体是体现在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获取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又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依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灵活组织、诚心帮助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要把以“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使“双主”的积极因素统一于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

2 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1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2 把竞争带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绪,才能让他们积极起来,主动的参与到发现与探索中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学习时的情绪生活,“学习时要使学生感到自豪、欢乐、惊奇、赞叹,这样可以强化大脑的工作,治疗脑细胞萎缩、惰性和虚弱,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2.3 把鼓励带进课堂。

学习成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我们积极推行运用鼓励评语,激励学生进步 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对学生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课余时间完成书上带“*”号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

3 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教学论的思想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占生活经验来源的主要部分,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起用他们的生活经验,起用的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一般地认为,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这只是看到知识的“静态”。

如果根据这个观点,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像照相机那样一下子“复印”上去就行了。

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所以,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能动性的建构,并且学生在建构过程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重视教与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构建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平台

自主能力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与发展,正如学游泳必须下水一样。

4.1 联系生活实际

“书呆子”现象的形成就是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脱节所造成的。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自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再者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味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老师不妨用本班学生为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们以亲临深受的感觉去触摸数学知识,首先调动了大家积极性,然后在大家基本掌握数学知识以后返回到生活中去,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

正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所说:“正是从生活中汲取源泉来丰富数学课堂,才能摆脱生涩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焕发盎然的生机。”[3]

4.2留足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通常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式之后停顿下来,在学生面前长时间的保持沉默,陷入沉思。殊不知教学的这种间歇就是学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竭力避免满堂灌、大量练。给学生一个思考回旋的余地。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要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间,紧驰有致。

4.3 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进行自主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翅膀和车轮,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时代要求。教师不要让学生满足于记住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记忆、学会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解题策略,让学生体验“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5 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主体相信自已的内在支持力。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已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接受、理解能力。不能只重视或面对一部分优秀,而当不起眼的所谓“坏学生”突发奇想时却糟到教师“从哪儿想出的怪念头,那么笨”“我讲了几遍了,你还搞不清楚,不是学习的料。”的看法,这对该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其实,引导教育得法,想信学生能行,学生的智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

如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师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这两位教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不同的刺激,一个是成功的体验和言语的鼓励、肯定;一个是急于求成,冷语嘲讽。

最后,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最为主要的是:进行思维的发散、集中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训练。最为直接、常用的是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训练模式。当然,作为思维高级状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其次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开拓型的人才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灵魂所在。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扎实备课,精心创设条件,坚持启发研讨,激活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动手、去小结,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田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小学数学教师,2008,(09)

[2] 郭爱华中国校外教育[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2007(10)

[3] 刘艳玲,马丽娜《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

上一篇:谈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人造人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