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理事长谈学会”节目访谈

时间:2022-05-24 09:48:42

人民网“理事长谈学会”节目访谈

编者按:每一届世博会都是展示科技成就的大舞台,每一届世博会也都成为文化与艺术“熔炉”。伴随着上海世博会越来越近的脚步,人们对于世博场馆和景观的关注热情也在日益高涨。4月22日,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副会长粱勇、建筑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京红江做客人民网“理事长谈学会”访谈,解读世博会各国场馆“彩妆”流行季。

访谈实录:

【主持人】提到世博会,大家看到的就是建筑的形状,包括它的颜色。上海世博会在场馆和景观色彩的设计上有哪些看点?

【梁勇】:简单的来说,一个上海“最”,就是国内和国外的景。第二就是“品”,就是世博会上展现出来的各国的产品,表现出当今一些时尚,表现出一些传统,表现出一些文化的特色。男外在展馆里面,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及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人,他们穿着打扮,也体现出色彩学在人体上运用的现代风貌。从“景”、“品”、“人”这三个方面来看。

【主持人】那么上海世博会运用了哪些色彩学的原理呢?

【王京红】:我是建筑师,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建筑。建筑不可能有透明的建筑。像玻璃都是有颜色的。我们世博里面所有的建筑都运用了色彩。我觉得这一届从色彩上有更多的看点,我们当代的建筑师更多的是从现代主义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更多的是用黑白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并不太注意有色彩的存在,忽略了是从的的发挥空间。但是我们发现这届世博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是从加到了场馆中,比如说我们经常关注的中国馆,还有欧洲的一些场馆。像西班牙的场馆,直接是用草编的一些最自然的植物。用最自然、微妙色彩来组合,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主持人】:中国馆的主题色是红色,表面看上去都是红色。但是有很多门道,比如说每一个地方的红和每一个地方的红都是不一样的,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梁勇】:中国馆中国红的设计,去年获得我们“2009年色彩中国的年度大奖”,就是“中国色彩贡献奖”。这也是我们中国流行色协会最高的奖项。有很多评委在评价中国馆的色彩设计的时候,都认为代表了我们现今色彩运用的最高境界。这次中国馆在色彩设计上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1)色彩的运用上采用中国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红”,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热情、奋进、团结的品格。(2)色彩的组合上,它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呢?就是四种差别不太大的红色。然后通过从上到下,通过由浅到深,这样一个渐变的方式,使中国馆从建筑上更加具有层次感、空间感,而且总共用了7种红,这里面包括这三种,包括它的通风口都采用印章的图形,应该说这个是一个创举。(3)在材质选择上,它采用的是凹凸的复合的铝板,这样在同样的光源下能够表现出色彩的感觉,这个是不一样的。就显得这个这个中国红,看起来不呆板,就是比较活。

【王京红】世博会在设计的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重大的事件。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是一个里程碑,我觉得我们今年上海的世博会。将来一定也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最早的世博会是1851年的伦敦。它是水晶宫,用玻璃和钢建造了一个水晶宫,第一次把现代的工艺、材料做成了现代的艺术。1900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高潮,1929年是巴塞罗那的世博会,当时做了一个德国馆的一个展示,那个也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事件了。

世博会的色彩象征性更强一些,每一个场馆,包括我们志愿者的服装,我们里面的标识系统,所有的视觉传达系统都是同时来表达这个事件过程当中反映一个事实。它所以说不是一个常态的,它是一个事件式的,这个评价标准跟我们对城市、对服装、对产品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样的事件,它保持它的多样性,能够表达它不同国家的文化、文明、地域,它的这种特点实际上就已经是很好了,就足够了。

【主持人】:在城市规划当中色彩应该也是占了很大的分量,像我们北京这样的一个城市,它是一个文化代表的地方,又是一个首都。所以在这种类型的城市的建设。和像上海、深圳为经济发展为代表的城市规划上,他们在色彩上面的运用会有什么不同呢?

【梁勇】:不管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城市色彩的形成有它一个历史客观的存在。所以说很多东西它是一个历史的积淀,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的城市都是在高速的发展、在变化。但是我们讲的这个城市色彩规划,前提是和谐,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愉悦,所以说没有什么好和坏。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脉络,像北京这样的是皇城,有几千年文化的历史。

我们在北京的规划中,怎么能够通过这些城市的色彩规划设计,既体现出北京的古城风貌,同时又满足现代人的这种情感的需求,我想在这方面只要能把这两者兼顾到,应该说就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通过城市的色彩规划让我们这个环境越来越适合于人居,环境越来越优美。所以很多人到北京来看,北京的变化非常快。这种变化是积极的。是向上的。

【主持人】:现存越来越受崇拜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不仅造型很怪异,而且在颜色上面选择也特别的突兀,你怎么看待城市地标性建筑选择突兀色彩?

【梁勇】:这个要从两个方面看,作为一个城市它需要一个地标性建筑,像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像北京奥运会的鸟巢等等。这个都是地标性建筑。它们在色彩的选择中,不仅仅要起到地标、轰动、视野,甚至是为设计而设计的理念。它更要考虑的是受众人群的接受程度,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如果一幅画挂在家里面。你喜欢什么样的颜色。这个是你自己的喜好。但是作为一个建筑,特别是作为地标性建筑,它就应该考虑到城市人的接受程度。而不能够因为前卫,只是去博眼球去设计。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很多这些前卫的、博眼球的设计,它是有它的一些道理。像埃菲尔铁塔,在100多年前巴黎的人们也是不接受的,但是这是一个逐步的接受。有很多东西是要通过历史的演变,通过人们的审美的变化。可能是越来越习惯了。所以在色彩的运用上。我认为不能为设计而设计,一定要达到一个平衡,怎么达到一个和谐统一,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王京红】:我补充几点,实际上梁会长说的地标性建筑确实是这样的,是有一个接受度。它有过于前卫的东西,就是大众有一个审美的接受过程。现在其实对于我们中国的城市来说,地标性的建筑,我个人认为还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都想成为地标性的建筑。

而城市是应该有背景、有主角、有合唱、有领唱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要领唱的话,这个合唱一定是不和谐的。我们在做城市色彩规划的时候,我们先考虑的是它的背景。就是先从这个地域的光环境出发,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城镇,它是属于应用中的城市,还是中等光亮的城市。然后选择这个城市是统一的色彩。还是需要变化的色彩,所谓统一就是特别的柔和、就是用色非常地刺目、跳跃的,不同的城市标准是不一样的。

在高原地带,空气很稀薄。阳光非常的强烈,影子很黑,受光面又很白。那个地方就要有很鲜艳的建筑。在阴天很多城市,那柔和的色彩会很舒服,确实不同的城市色彩应用是不一样的。

【梁勇】:我认为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色彩的变化、比如说原来我们传统的服装,可能就是棉麻丝,而且印染的技术比较落后。那时候染比较鲜明的颜色成本比较高,而且着色程度也比较差。那么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就越来越低了。原来是一件衣服父亲穿完以后儿子穿,儿子穿完以后孙子穿,现在这个周期越来越快。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方面越来越多,所以说有很多很多的社会原因。所以说色彩学能够得到普及和推广,是具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

上一篇:后现代社会的时尚审美初探 下一篇:《上海纺织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首发仪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