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的“文眼”教学

时间:2022-05-24 05:32:21

浅谈散文的“文眼”教学

在现行语文版的中学语文教学课本中,散文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语言优美,具有广泛的审美教育的功能,因此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它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中学生初读散文,往往难于把握其要领,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教会学生“文中寻眼”,即让学生抓住“文眼”,找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历来,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所谓“文眼”,晋人陆机在《文赋》中作如下解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之而效绩。”“文眼”就是作者“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它以“片言”役“众辞”,往往是全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之处,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一、着眼于表达方式,明晰“文眼”的种类

散文的“眼”,从表达方式上分,大致可分议论式“文眼”,描写式“文眼”,抒情式“文眼”,叙述性“文眼”四类。议论式“文眼”,立片言以居要,为“一篇之警策”,常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春》一文,“一年之计在于春”,这种议论句便是“文眼”句。描写式“文眼”,多起渲染生色之用,或使人触景生情,情通理达;或使人沉醉意境,领悟全文精神。比如杨朔《荔枝蜜》中以蜜蜂喻劳动人民,用比喻手法进行描写,点出“文眼”,使文章意境全出,主旨得到深化。抒情式“文眼”,一般既总括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比如矛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叙述性“文眼”一般是用简洁的语句概述文章的内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二、抓开头,重结尾,把握“文眼”的位置

一篇文章之中,“文眼”位置究竟在哪里呢?一般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皆因文而异,但有规律可循。清代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段话告诉我们:“文眼”或设在篇首以举其纲,或设在篇末以总其旨,或设在篇中以承前启后,突出主题。

(一)置“文眼”于文首,总领全文。“起手点眼”的文章尽管极少但也并非没有,如《琐忆》,开头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文章的“眼目”,这两句诗明显是全文的纲,是串缀“琐事”的“红线”,笼罩、贯摄全篇,与文章的“注意”交融、吻合,既“精警”又“传神”。再如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开头吻合“注意”、贯摄全篇,如高擎的火炬,耀眼夺目,照彻全文。

(二)置“文眼”于篇末,卒章显志。纪昀评李商隐《少年》诗:“末句是一篇之诗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沁园春·雪》的词眼。诗词这样,文也如此,有的散文,作者并不急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在开头就和盘托出,而是娓娓而谈,引而不发。当你读完全文,方才恍然大悟,惊奇于作者的巧妙构思和深刻内涵。这种散文,常常一波三折,曲径通幽,将读者引导到优美的艺术之境。如:《荔枝蜜》的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了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表明作者自己愿意投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感情。这样的结尾与开头呼应,浑然一体,使感情变化更加鲜明突出。

(三)置“文眼”于首尾,前呼后应。为了更好地突出散文的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为了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艺术境界,一些散文常常在文章的首尾都设置“文眼”。如:朱自清的《绿》第一段点出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结尾再次写道:“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即使对中间部分的内容把握不准,理解不深,读了这两句话,也大致能明白本文所描绘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心情、感受了。

(四)置“文眼”于文中,贯穿通篇。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眼就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在前面已经予以注之的情况下,说明了“力常足以入,火常足以明”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由这一文眼的过渡,顺势讲明出游“探险”实现“游之乐”必须注意“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这不但照顾到前文的文意,而且过渡自然,顺势成章,使文章结构严谨,从而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观全文,明主旨,领悟“文眼”的重要性

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实践证明, 这种“文眼”教学法效果明显:第一,便于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眼” 是体现散文“ 神” 的中心句。学生找到了“ 文眼” , 即已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第二,便于学生清楚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第三、便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因为好多“文眼”本身就蕴含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分析语言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文眼”。

上一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四要”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