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的设置

时间:2022-05-23 09:19:1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的设置

摘 要: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新型课程,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设置“任务”,从而更好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知识技能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自从教以来,我希望我的课堂能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同时让他们从中获益。因此,我不断地思索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实现。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强化开放性特点的新型课程,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老一套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绊脚石”。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我探索的方向。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它、掌握它,然后才是应用它。把它用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是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和目的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进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因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如何设置“任务”就显得非常重要,“任务”设置的科学性与目的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时间地被动接受知识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师生应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激发、锻炼、调动和熏陶?。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分为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

还要注意的是,“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当切合实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开放式的,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除了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之外,还要辅助以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枯燥乏味。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图画和PowerPoint的教学中一定要具备美术的相关知识,设计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时可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制定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有的放矢了。例如怎样的布局才合理,怎样的光影效果才最好,怎样的色彩搭配才是合适的,等等。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还要仔细推敲每一个知识点、做到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但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而且对已学过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有一个巩固和发散及拓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避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单纯传授技术为中心的狭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学关键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4.1.

[2]贾超华.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知识经济,2012.3.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6.3.

[4]许大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信息教研周刊,2011.1.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Fireworks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