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泉水治理设计分析

时间:2022-05-23 07:44:02

浅析泉水治理设计分析

摘 要:在武家村和观音庙村天然形成2股泉水(共计5眼),1股泉水的水源位于武家村西侧,涌水量为32m3/h,通过40U型渠道将泉水输送至武家村和观音庙村交界处与另一股泉水汇合;第2股泉水的水源位于武家村和观音庙村交界处,涌水量为48m3/h;2股泉水汇合后通过50U型渠道将泉水输送向武家村和观音庙村以南宽阔地带。

关键词:排水管道;蓄水池;水源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46

1 工程概况

项目区属于典型的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最大冻土层深1.75m;多年平均风速3.4m/s,最大风速23.3m/s.

本次设计泉水为上升泉,上升泉具备3个条件:地层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纵向剖面上相抵触,或含水层与不透水的岩浆岩体相抵触,阻断了地下水的去路,地下水被迫溢出地表;地形条件。泉或泉群的上游应有足够的补给面积,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充分补给。泉水形成的原因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流,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由于重力作用和水路压力传导阻力,泉口喷涌水位永远达不到高端水位。在补给区地下水无大量开采的情况下,降雨多少只影响泉群流量增减,上升泉从理论上讲不会干涸。工程运行已2a有余,运行状况良好。

2 工程设计

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本着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优势来布设管道。管线沿着现状U型渠的路线向西布设工程管道,管道沿程穿过公路、铁路后,向南穿过一道公路后,最后到达电厂。

2.1 水源工程设计

包括3部分内容:位于西侧泉水,涌水量为32m3/h,现状50U型渠道与100m3高位水池连接设计;位于2村交界处,涌水量为48m3/h的泉水的入口设计,包括,5m长(单侧)C25 W6 F200砼八字进口翼墙和5m长 的底宽为0.5m,高0.5m的C25 W6 F200砼矩形引渠;引渠连接100m3高位水池,故水源工程需新建1座100m3高位水池。

2.1.1 50U型渠道与100m3高位水池连接:

本次设计设30m长的DN500的预应力钢筋砼管与U型渠连接(连接处设1座C25 W6 F200砼集水坑,规格为底面积0.5m*0.5m*2.25m(高)),直接汇入100m3高位水池。

2.1.2 泉水入口设计

第2股泉水的水源位于武家村和观音庙村交界处,设一座引渠进水口,由2部分组成,为5m长(单侧)C25 W6 F200砼八字进口翼墙,翼墙偏离角度45°,墙厚20cm,墙高2.25m(包括1.0m基础)和5m长 的底净宽为0.5m,净高0.5m的C25 W6 F200砼矩形引渠,渠壁厚10cm,渠底厚10cm。

引渠断面计算采用曼宁公式计算起始断面水深,见下式:

Q=AC

2.1.3 100m3高位水池设计

2.2股泉水汇合于

同一座100m3 C25 W6 F200钢筋砼高位水池,高位水池的规格为,长8.6m,宽4.6m,净高3.5m,井壁厚为0.30m,井底板厚0.30m,顶板为厚0.2m的C25现浇钢筋砼结构,顶板预留DN1000的检修孔,检修孔设DN1000的铸铁轻型井盖。

2.3 10m3~2000m3水池间管线设计

工程管道水力计算。

工程管线的管材采用DN500 UPVC工程双壁波纹管,工程管设计流量为0.023m3/s。

管径计算公式:D=。经过计算管径为DN300,考虑到检修与泥沙淤积的因素确定管径为DN500。管段总水头损失按计算公式:hf=1.1×L×0.000915。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损失的10%计。

2.4 2000m3蓄水水池工程设计

工程管道进入2000m3蓄水水池(可以储备24h工程量),短时间沉淀后,通过加压泵站共向电厂。蓄水水池分为2格,分东西布设,1格为1000 m3。

1000m3蓄水水池的规格为:长为22.8m,宽为11.4m,净高4.0m,底面积为259.92m2,在下游工程口下设一座2.7m×2.7m,高为1.5m的集水坑,积水坑的壁和底的结构砼蓄水水池底板结构。

2.5 加压泵站设计

加压泵站的建筑面积为175.87m2的加压泵站(24.77m×7.1m),包括67.45m2加压泵房、1间配电室、1间值班室、2间办公室、锅炉房和煤炭间。

加压泵房67.45m2(9.5m×7.1m),为半地下结构,地下部分净高4.0m,为钢筋砼结构;地上部分净高为4.6m,设有走道板。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组织编制.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水池[M].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出版社,2007.

上一篇:教与学在问导式课堂中的转变 下一篇:分析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发生原因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