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思路

时间:2022-05-23 12:48:17

“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的设计思路要力图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根据“数学教学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的理念,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抽象出现象的本质特征.在此活动中着力发展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凸显,紧扣重点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后,学生对旋转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接触过一些旋转中心在图形本身上的例子,再结合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学生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为归纳出旋转的性质作了铺垫,又遵循了认知上循序渐进的原则.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的得到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要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钟面角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

利用“旋转操”: 水平伸直右臂;绕肘关节逆时针旋转90°,绕肩关节逆时针旋转90°;绕肩关节逆时针旋转45°,绕肩关节逆时针旋转90°;绕肩关节逆时针旋转90°,绕肩关节顺时针旋转90°.

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探究、反例辨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突出概念的本质.

在探究旋转的性质的过程中,给足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悟旋转的性质,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此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理解归纳的能力,同时借助动画,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使他们养成整合知识的良好习惯,使知识系统化,也使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在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在利用性质画图操作的过程中,从最基本点的旋转开始,到线段的旋转,最后是图形的旋转,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将一块三角尺ABC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A′B′C′的位置(如图) .

动手做一做、量一量,并思考旋转前、后三角形的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没有发生改变?

引入对应点的概念并在AB上任取一点N,找到它的对应点N′,使学生理解“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意味着图形旋转时,图形上每个点同时都按相同的方式旋转相同的角度”.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利用手中的学案,先独立探索,然后小组交流“猜想—验证方法—旋转有关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探索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去观察、猜想、验证、讨论,允许学生出错和走弯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学习方法,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正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可以列举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教学设计是本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理解、应用旋转性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体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原则进行的.

上一篇:匀速圆周运动问题分析 下一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班级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