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金融危机不是幻象而是现实危险

时间:2022-05-23 08:16:15

发生金融危机不是幻象而是现实危险

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在一场金融研讨会上对中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提出预警。

“像南方证券和德隆案,每一个案例呈现的资本缺口都在10亿到100亿人民币,”吴敬琏强调,“资金黑洞说明,发生金融危机不是幻象,而是现实危险。”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多项指标都显示,中国经济已有过热之虞,许多经济学者,包括吴敬琏在内,都指出中国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能长期维持,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对外汇管制以及民间的高额储蓄率为金融安定提供了担保。但是这些因素很快就要消失。

到2006年,中国必须对外资银行开放,这使得过去垄断民间储蓄的国有银行,将面临外资争取民间存款的激烈挑战;此外,到2010年,中国人口结构将进入老龄化,整个社会不再能继续高额吸收民间存款,安定的因素不再,“金融危机很可能会发生”。吴敬琏观察。

为了解决问题,吴敬琏建议,必须加速银行系统改革,在原有国有银行改制之外,还必须加速创建民营银行,“用两条腿走路”。

吴敬琏比较,同样是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当初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都把心力放在国有企业改制上,但是花的力气大效果却不显著;中国相对成功的原因是同时也发展私有企业。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农村承包制后,已开始将心力放在非国有企业发展上。

哈佛大学一位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的学者指出,转型策略有两种,其一是发展私有企业,这部分效果证明较好,其二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这部分效果一般都较差。

“当民间企业还未成长起来,就改制国有企业,则国有企业的股份不是卖出,而是送出,因为没有民间资本可以接手,因此造成利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就像俄罗斯,”吴敬琏进一步分析,“而且发展市场经济需要企业家,这种人必须在竞争环境中才能产生,需要民营企业竞争基础来培养。”

因此,“改革国有银行前,先引进民营银行,对外开放前,先对内开放”,吴敬琏建议,要防止发展民营银行过程的问题发生,而不是因为有问题而限制民营银行发展。

在银行之外,证券市场是下一个急需改革的行业。中国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信用贷款,占整体企业融资的九成以上,证券融资占的比例则不到一成,与已开发国家的证券融资占整体融资超过五成以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细分中国的证券融资,其中股权融资比重较高,债券融资微不足道。吴敬琏指出,债券融资被视为国有企业筹资的渠道,由政府计划,作为证券融资之外的补充措施,民间企业搭不上这条渠道,这使得债券发行和交易在中国成为非市场化,存在不合理利益。

由于发行渠道被垄断,造成债券市场的信息极不对称,上市国有企业得以用高溢价发行,投资人无从判断实际价值,又因市场交易不活跃流通性低,导致债券缺乏投资价值。“这其实是凭借中小投资者信息不足而赚钱,说白了就是政策托市,企业圈钱。”吴敬琏归纳。

“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行业的监管机构应协调合作。”吴敬琏呼吁,从前那种审批代替监管、监管变成干预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上一篇:投资体改与宏观调控并行不悖 下一篇:钢材市场:在下跌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