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物价温和上涨 下半年涨幅约为4%

时间:2022-09-20 08:44:41

上半年经济盘点五

2004年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6%,粮食价格上涨是最主要的拉动力,食品类价格贡献最大,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对国内价格影响增大,投机与预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需求的高增长是带动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展望下半年价格走势,物价水平进一步高涨的动能并不足,预计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不会超过4%,从总体水平上看,2004年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但某些问题值得关注。

2004年1─6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由于物价的高低不仅涉及居民的生活、企业的生产,而且与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密切相关,由此物价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而且由关注通货紧缩转向了关注通货膨胀。

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原因分析

1、粮食价格上涨是带动居民物价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上涨5%,同比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受去年下半年价格上涨,特别是粮食价格上涨所形成的3.9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的影响,新涨价因素影响1.1个百分点。若扣除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仅上涨0.6%。也就是说,2004年6月份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4%,拉动CPI上升4.4%,对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贡献率达到了88%。食品类价格的攀升成为价格上升最主要的动力。

在食品类中,粮食又扮演了主角。粮食价格的突然上涨既有供求矛盾的因素,也有预期心理变化的影响。世界粮农组织报告2003年全球粮食库存处于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上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粮食市场的预期,导致了粮食价格急剧上升。粮食价格上涨又带动了肉、禽、蛋、水产品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

2、投资高增长带动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较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大大高于2001年的13%和2002年16.9%,形成了1981年以来的第三个投资增长高峰。扣除物价因素后,2003年的投资实际增长率是改革开放以来较高的一年。投资的高速增长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使得国内资源供给趋于紧张,据统计,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世界的7.4%、31%、30%、27%、25%和40%,导致能源、原材料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迅速攀升。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比上一年上涨8.1%,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涨幅。2004年,投资需求增势不减,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尽管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但增幅仍比较高。继续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

3、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对国内价格上升的影响

自1997年以来,中美两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走势出现极其吻合的现象。随着我国贸易依存度逐年见高,出现了大宗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既受国际供求因素决定,又受国内供求因素决定,而且国内外供求互为影响,出现了价格联动效应。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市场需求进一步活跃,拉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升。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商品特别是初级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进口石油、铁矿石、钢材和粮食等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大,国际市场供求关系通过传导机制逐渐影响到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

4、投机与预期

面对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有一小部分商人乘机高价待售,加剧了市场供求紧张状况,推动了物价的部分上涨。同时由于对利率有提高的预期,生产资料等库存加大,放大了需求,从而也间接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升。另外,也不排除有人利用暂时的、局部的供求不平衡进行炒作、投机,人为引起相关商品价格暴涨。

下半年价格走势判断

1、物价水平进一步高涨的动能不足

一是粮食供需缺口有望缩小。年初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春耕顺利进行,包括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和供应的保障,以及落实耕地保护、增加春耕面积等等。粮食种植面积结束连续5年的下降趋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超过15亿亩,比去年增长1%。棉花种植面积增长10.6%,油料种植面积增长0.7%,糖料种植面积减少5.4%。夏粮获得好收成,总产量达到10105万吨,增产4.8%。夏粮将在6月底7月初上市,届时,将有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根据有关专家的估计,今年秋粮也将有望得到较快增长,进一步缩小我国2003年约0.55亿吨的粮食供需缺口。同时,今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增加、出口下降,也增加了国内粮食的供给。

二是过热的投资增长有望得到抑制。总体上看,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5、6月投资增速出现较快回落态势,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844亿元,同比增长31.0%,比一季度回落16.8个百分点。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比较大的财政建设性支出减少,对政府投资热度降温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有一个传导过程,估计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应将会在下半年明显的显现出来,过热的投资增长有望得到抑制。

三是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传导难度加大。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的传导。同时,上游企业由于进入壁垒较高,企业相对处于垄断地位,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而下游的消费品市场,由于进入壁垒低,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而且大部分产品基本上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上下游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目前,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已达到了一个较稳定的层面,而未来的消费升级尚需收入大幅提高的保证,短时期内发生大的变化的可能性很小。

2、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会超过4%

(1)食品类产品价格将继续温和上涨

食品类价格的变化如何主要取决于粮食价格的变化,但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国际粮价有走低的趋势。二是市场炒作因素减弱,在目前粮食价格比较高的情况下,加上宏观调控的加强,流通领域中放大需求促进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三是目前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国家粮食储备尚有调节余地,短期内有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不会出现全局性粮食短缺。加上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基本消失,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同比将略低于目前的水平。

但是由于肉、禽、蛋的供给相对减少,加上饲料价格上涨,今后几个月除粮食外的食品价格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综合考虑,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全年大致在9%左右,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个百分点左右。

(2)生活用品价格涨跌互现

2004年上半年,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则分别下降1.4%、1.6%和1.7%。能源、原材料涨价幅度较大对消费品价格的推动作用并没有明显显现出来。考虑到供求关系格局不可能短时期内发生根本的变化,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估计在2004年仍很难完全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上,而交通、通讯类产品受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出现下降也基本成定局。依据目前生活用品价格的上涨情况,加上对下半年的判断,估计全年生活用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大,其中一部分仍将呈现下降局面,对居民消费价格上升拉动极为有限,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基本没有影响。

(3)居住类价格稳步上升

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涨,国内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紧张的影响,燃料价格有上升的趋势,同时,部分地区也在逐步提高用水价格,但为确保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5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出台涨价项目。因此,可以判断今年基本不会出现居住类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局面,稳步上升是其主基调,估计全年上涨4%左右,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接近0.6个百分点。

(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服务类价格上涨较缓

1-6月份,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9%,整体服务类价格上涨幅度尚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涨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很多种类的服务价格属于国家定价或指导价的范围,成本增加对价格的推动作用尚没有释放出来,加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服务类价格上涨较缓,估计全年涨幅略高于1%,大约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2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考虑,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不会超过4%,从总体水平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价格上涨中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微观经营机制到宏观调控能力,我国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已大大增强。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属于温和性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下半年,价格调控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初级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涨幅落差的加大,对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理论上,上游价格上涨传导下游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6─12个月,而从2002年开始的这一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传导链条受阻。与过去的物价涨势相比,目前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成本的推进,还未形成市场冲击波,也还未导致物价的全面上升。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能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表明价格传导机制呈现价格效应减弱、时滞延长、上涨幅度缩小的特点。而价格传导效应的变化,增加了下游企业生产成本,下游企业对成本上涨的消化压力增大,一些生产企业左右为难,企业产品涨价空间小,企业利润明显减少。比如棉纺织企业由于棉花价格上升较多,企业效益急剧滑坡,出口受阻,国际竞争力下降。1─5月份,北京市纺织行业全行业亏损达到968万元,食品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57.5%。同时,由于一些中下游企业难以消化压力,价格信号难以传递,市场竞争加剧,经一段时间后企业间有可能出现“重新洗牌”,对银行带来新的不良贷款。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超过城市,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2003年4月份以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一直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尽管这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在目前农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不仅会抵消近年来中央为增加农民收入所采取的各项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而且会给部分低收入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实际困难。

上一篇: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下一篇:宏观调控与企业自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