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危机”到“惊喜”的转换

时间:2022-05-23 07:22:13

从“危机”到“惊喜”的转换

我在听“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出现了下面一则教学片段。

师:大家通过看书和练习,对字母式子的简写法都掌握得比较好,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有位男同学犹豫地举起了手)

生:碰到数字是小数时,还是容易混淆。

师:你能不能再讲得清楚一点,老师没听懂。

生:碰到数字是小数,和字母在一起时,还是搞不清。

师:请你举个例子。

生:(想了一会儿)5.6乘以x,这里的小数点和乘号的点还是分不清。(老师还是不明白,有点紧张。)

师:请你上黑板写出来。

学生在黑板上写了“5.6x”。(老师一脸窘迫。)

师: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

生:他的意思是说“5.6x”可以是5.6乘以x,也可以看成是5乘以6x。

师:是这意思吗?(老师对着提问题的男同学说,男生点了点头,老师镇静了下来。)

师:请大家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看书)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通过看书后对刚才这个问题的回答?

生1:书上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只有字母与字母之间,数字与字母之间,乘号才可以简写成“・”或省略不写。

生2:我补充,5.6x中的“・”是在数字与数字之间,按照书上的说法数字与数字之间不能用简写的方法,所以这里的点不可能是乘号。

生3:我认为5.6x不可以看成是5乘以6x。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老师脸上露出了微笑。)……

由“5.6x”而展开的片段过程,我看到了这位上课老师由开始时的紧张、窘迫,到后来的镇定、微笑,课后我和这位老师交换了意见,她谈了当时在课堂上的一些想法与举措,引起了我的反思。

一、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教师备课和上课中常出现的情况,即备课中“教案思维”与“学生思维”不同步,上课中“教师认知水平”与“学生认知水平”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备课内容

21世纪的教师不仅需要把数学概念、算理、法则有效地教给学生,而且还需要有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力,只有学会反思,才能调节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种围绕学生来进行的备课:(1)符合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即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并思考相应对策。(2)改变教师教学的立足点,站在学生的位置,以学生的眼光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得到表现和发展。(3)便于课后反思,反思自己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反应,反思自己的处理是否妥当等等,使自己的教案日趋完善。(4)避免备课流于形式,脱离教学实际的不良倾向。

2.平等对话,因势利导

“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谁能告诉大家,你通过看书后对刚才这个问题的回答?”几句话,用其疑问问答,即刻化弊为利。我们说学生的提问是向老师寻求帮助,如果教师能高水平地回应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兴趣的激发、关系的融洽都有很大的作用。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老师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那么如何善待学生的提问,既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倾听他人说话的良好学习品质,又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学习能力。此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一种能形成问题发展的对话策略,能提供学生表现自己的对话策略。

二、改变学习方式,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在问题情境创设后,包括教师刻意创设的情境和学生无意创设的情境,教师都要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用说;学生能通过探究而得到的,教师就不用提示;学生能通过集体讨论而得到的,教师就尽量少说。

1.自学看书

针对上面的教学片段,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下去,那么当那位男同学提出问题后,教师就可以直接告诉他结论,省时又省力。但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处理,她让学生通过再自学看书,自己探究发现,找到解答问题的结论。从表面上看,教师多费了事先未安排的教学时间,其实则事半功倍,学生学习的本领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学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更记得牢。据说美国一个图书馆门口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掌握了。

2.充分表达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就是最好的课,教师一般习惯于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展开教学,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怕影响过程的完整性,思考最多的是自己的教学计划如何得以实施和完成。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时,尤其当不明白学生提的问题的意思时,往往会采取“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解决”的办法。而在这里,老师不仅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叙述问题,还就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表达,老师不随意地作出“对”“好”等标准式的评价。学生在充分地表达过程中,撞击出了思维的火花,加速了认知的过程。

课后,上课的老师对我说:“教学中交往是互动、互惠的,在学生充分表达过程中,我从学生那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学生是聪明的。”是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学、会学、善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