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岛内模式要花多少钱

时间:2022-05-23 07:03:05

复制岛内模式要花多少钱

厦门地域太小,很难形成货物交易中心,但石材在全球数得上。主要原因是福建多产石材,尤其是花岗岩。最早是在惠安 (曾属厦门),有句话说“山西瓦匠、惠安石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厦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石材市场转至厦门。当时,海沧一带出产“泉州白”(出自厦门,但以泉州命名),日本人来厦门谈生意,发现石材可以就近从厦门港口运出,惠安的石材也要运至厦门,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他们纷纷在厦门设立分公司。厦门逐渐发展成全球石材中心。

厦门第二支柱产业是香叶油,不过这应该说是以前的支柱了,现在香叶转移到云南。20年前,香叶在厦门也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因为这里的光、热、水供应都充裕之至,容易生长热带香料。

现在厦门转向了软经济,贸易、旅游。要做产业,就必须是高科技产业,像光电、生物工程、创意产业等。传统制造业并不适合,光是土地难以获得这一点就限制住企业发展了,所以一部分类似的企业都陆续迁移到江苏昆山一带。

这个城市就是地方太小,很难形成规模。而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运输成本提高,不光厦门,昆山甚至广州的制造业企业也出现向湖南、河南等内地城市转移的趋势。

蜷缩在岛内小打小闹,没法发展。为了弥补“小”的地理缺陷,今年2月,厦门市正式开展“岛内外一体化”。但是岛内外一体化给政府出了难题。厦门岛内建得很精致,因为钱多。现在这些钱要摊开到岛内外,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医疗是全覆盖,但是学校呢?市政府给岛外一个区建学校的投资或许还不如给岛内一所学校的投资大。再说,到底有多少新进入的企业会想安置到岛外呢?岛内模式要复制到岛外去,要花多少钱?

几个区都在争抢厦门行政中心的转移,说实话,以后怎么一步一步地去拓展,市区模式究竟要如何向外推广,市里可能也还没有太长远的布局。上一届政府在翔安区建立了两百多间厂房在那里,也都没有利用上。可是,不这么做,厦门的城市竞争力又在下降。

很多人期待6月底《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重庆的签订会给厦门带来新的商机。厦门与台湾的地理位置决定二者注定紧密相连。所以,一直以来,厦门聚集了众多台资企业。我觉得会有两个大方向,台资企业进入厦门,厦门内陆企业进入台湾。但是,还有其他选择,就是台企重新回到台湾,或者它们进入内陆城市。

我们在着力吸引一些新产业,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一方面是有龙头地位的上游企业。至于出走的具体是哪些,我们还不知道,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走了,对厦门没有太大的影响。

政府在做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例如海沧区准备建立制药产业园,还有一些光电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台湾企业在产品包装、设计上的人性化、个性化方面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而且我们缺乏台湾人赚钱的劲头,台湾人是什么地方都要打一个洞进去,如果这种精神能带入厦门,也是很好的。

上一篇:上风,上水,尚义 下一篇:那些变化让我爱上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