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拓展训练调适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

时间:2022-05-23 04:51:02

基于拓展训练调适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

摘 要: 素质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使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素质拓展活动 心理素质

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有欲望,没理想;有追求,没目标;有技术,没文化底蕴。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单单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思想教育者要不断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素质拓展以其新颖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活动体验―反思―感动―分享―总结应用的新颖流程,通过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达到改善心境、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熔炼团队的目的,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焦虑。

焦虑,每个社会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的,只是存在的程度和自我调节的方式不同。高职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一是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特别对考试的结果过于担忧而造成的考试焦虑。二是在生活中,因无法适当与人沟通和交流、同学相处间产生的摩擦、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又使得他们产生了人际交往焦虑。三是因担心自己技不如人,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特别是身处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之中,使他们产生了自我意象焦虑。所以焦虑是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1]

2.抑郁。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常会因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而感到自身心理超负。如情感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生活经济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无力应付而产生抑郁的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因此感到厌恶、痛苦、羞愧、自卑,进而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思维迟缓,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苦闷,毫无幸福快乐可言。如不及时自我调整或管理者积极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

3.嫉妒。

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通常得到老师的喜欢,同学的羡慕,又在父母的疼爱之中长大,但进入高校以后,遇到来自各地的“高手”,同学的学习、工作、综合能力各方面的出色表现,让其感觉到自己的“失宠”,认为各种各样的活动、鲜花、掌声、荣誉都是为别人而盛开的,便会产生苦闷,继而引发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加以自我调整和控制,将会变得尖酸刻薄、冷漠无情。

4.冷漠。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对大学的期望过高、奋斗目标的落空,一些学生会感到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冷漠的情绪,对任何事物漠不关心、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不愿与他人交往,感情淡薄,胸无大志。

5.孤独。

进入大学以后,多数人(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都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朋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会使他们感到孤独和寂寞。强烈的孤独感无法排解,因而一些学生封闭自己,在行动上被动、退缩。在生活和学习中难以客观和正确的评价自己和看到自己的价值,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感到自卑。针对以上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我选择素质拓展中的个人项目、双人合作和团队训练三个项目,就如何有利于调节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对心理活动具有调适作用

1.个人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控作用。

个人项目是在特定的场地条件的安排下,学生以个人挑战为主的项目。通过体验、克服失败的恐惧和逃避的心态,挑战自身的信心、耐力和意志力,不断提升个人的责任心、激发荣誉感、进而达成既定的目标。个人项目具体有如:高空断桥、低空钢索、飞跃障碍、中空绳网、高空独木桥、空中断桥、攀岩等项目。大多具有挑战性、冒险性、难度较高。面对个人项目的种种困难,其定的场地环境使得学生产生了犹豫和紧张害怕的心理情绪。完成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在各个项目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必须经历“犹豫―恐惧―紧张―勇气―成功”的内心历程。整个过程需要独立完成,如何战胜自己,跨跃出坚实的一步,这对于社会经验贫乏,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自我的重新认识,在经历了情绪波动最终感受到高峰体验之后,学生的心智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提高。这对于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体验素质拓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老师的支持,同学的鼓励,使之努力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最终的挑战成功证实自己的同时也坚定了其他同学的信心。借着成功地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帮助学生延伸自我,突破自我局限,建立充分的自信。

2.双人协作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整作用。

双人协作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难度较高。在进行体验时,它要求两个学生之间要互相配合,一起努力共同获得成功。双人协作项目可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品质。如空中相依、盲人之旅、生死与共、滔天陷阱等项目。由于活动的过程中只有两个人参加,除了同伴,没有别的同学可以依靠和求助,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你都要对同伴不离不弃,团结共进。在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你非常努力,但是由于同伴的一个失误导致你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学生会感到失望、灰心丧气,甚至指责同伴。但是规则是不会变的,当学生经过失望与愤怒之后,依然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绪再次开始。另外,出现失误的学生本就心存内疚,甚至自责。感情处在最为敏感的时刻,这时同伴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都可能引起他的情绪变化。面对失败的局面,同伴之间需要的是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然后才能携手共进,共同获得成功。通过双人协作项目的体验之后,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会明白在与他人合作时,重要的是相互信任、支持和鼓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一味指责、抱怨和愤怒,对事情的顺利进行有害而无益,在这种时刻,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灰心、失望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易怒情绪,重新振作,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进退,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3.团队合作项目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调节作用。

团队合作项目是以团队之间的合作为主,要求全队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的目的。团队合作项目如孤岛求生、穿越电网、穿越沼泽、盲人方阵、毕业墙等项目。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良好的团队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整个团队能够保持激情和热情,而高涨的团队情绪也必然会使每个队员感到愉悦和自信。团队项目一般看似不难,要顺利完成却需要全队队员的默契配合,同队员之间相互支持,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团队合作项目的规则一般都制定得较为严格,在项目体验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许多问题,在面对问题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气不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团队活动,在成功之前,都存在希望突然间破灭的可能,此时这个团队就需要及时调整情绪。队长的领导,队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宽容,最终会使得整个团队获得成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整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一个团队经历了一次次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蜕变后,每个学生都能学会与人合作,以大局为重,懂得责任和牺牲,懂得合理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素质拓展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1.学会持之以恒,培养坚强的意志。

素质拓展活动中有的项目设计在草地、小河边、山坡或不平稳的地面上进行,这些对体能的挑战与考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所有的成员必须遵照培训教师的指令和活动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任务。素质拓展训练和大学生的军训相比较,更突出了其任务性与技巧性,大学生经历这样的体能挑战,能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会潜移默化的运用在其他事情上,也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G.S.Hall)曾指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2]。独生子女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溺爱较多,又缺乏兄弟姐妹,所以在性格特征上可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较差等现象,所以在大学阶段参加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大学生应学会完成团队的任务、学会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和团队成员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经验,懂得在帮助团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都应当在教育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共同生存。素质拓展训练一系列的项目从非专业素质方面更好地锻炼了学生,这些项目挑战的不仅仅是体能,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团队。

3.提高自信,努力追求自我实现。

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3]。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通过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大大激发潜能,提高对自身的正向评价,从而有信心去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通过素质拓展各类活动的体验,在培训教师的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来克服失败的恐惧与逃避的心态,产生成就感;建立充分的自信,改善心境,相互信任、支持和鼓励。素质拓展团队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成员在面对问题时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能够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孙亚玲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2]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60.

[3]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6-89.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大学生团队与心理训练》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0SJD880

065。同时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研课题《团体与心理训练: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的新视角――信息管理系学生团体与心理训练实践工作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