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汉语之花再现璀璨

时间:2022-05-23 02:20:06

让古汉语之花再现璀璨

【摘 要】作为现代汉语源头的文言文已经沿用了几千年,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承载着先贤智慧的结晶。然而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的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法使学生失去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已成为学生心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首怕”。文言文课堂应极力展示其充满生命张力的语言文字和美不胜收的形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鸡肋 语言文字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钱梦龙先生曾经感慨地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教材中所选的文言篇章是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佳作,在新课改中我们应尽力从音韵、形式、情理角度去展示古汉语的美,让甘如醴酪的美文在学生心中绽放成璀璨之花

一、音韵之美

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能“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兴趣” 。读,可以突出形象思维,感悟课文内容;读,可以鉴赏再创造。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听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 “读”并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是为了把握文言文的音韵神韵。

首先是要求读准字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与破读。例如“数”,在“范增数目项王”句中读“shuò”,意思是“多次、屡次”;而“数罟不入池”中读“cù”意为“密”。又如通假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通“性”。

其次是读准句读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正确停顿,恰当理解。如《廉颇蔺相如传》“相如前进缶”一句,应是“相如/前/进缶”,而非“相如/前进/缶”;《师说》中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正确断句应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再次是要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文言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可以让学生边读想象:清风明月,水色一天;朦胧迷离,羽化登仙。读《陈情表》中的“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时体会李密的如泣如诉。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的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

二、形式之美

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所谓“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在谋篇布局上或似《阿房宫赋》骈散错落的句式;或似《六国论》一般正反论述,深入浅出。

在遣词造句上或似“蜀山兀,阿房出”般高度凝练,6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特殊句式更是文言文美的体现,对特殊句式的了解也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如许多成语是从古文演变而来的,如:草木皆兵(判断句)、古为今用 (被动句)、沧海(之)一粟(省略句)、唯利是图(唯图利。宾语前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忧患生,于安乐死。状语后置)……通过学习,学生对成语中的古文知识点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成语的掌握将更好。

在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仗、排比、对偶等让文章增色不少。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其中既有排比,又有对偶和比喻,间接写出宫中美人之多。

三、情理之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的历史性总结和升华。语文的工具性早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语文的人文性,亦是由该学科的自身特点所决定。文言文大多是作者“披情入文”的呕心之作。其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热情,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仁爱之道,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学习这些文言作品,就是聆听圣哲先贤的济世忠告,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超然、旷达、淡泊、宁静,领略集大成者的才华、品德、襟抱与睿智。

文言文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它之所以能久传不衰,在于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无尽的美学价值。语文老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要尽力去发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让这些古代文化之精华在教学中大放异彩,让古汉语之花璀璨于历史星河中。

【参考文献】

1.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永康 翟启明《中学语文教学论》天地出版社2001年.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5.《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上一篇:语文课堂润物应有“声” 下一篇:回归生活,还原学生写作的真诚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