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同义词“岛”“屿”辨析

时间:2022-09-27 04:43:49

古汉语同义词“岛”“屿”辨析

摘 要:从古至今,“岛-屿”就被视作一组同义词,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却极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通过将古汉语词汇中“岛”“屿”二词进行同义辨析,对“岛”“屿”二词在词义起源、发展及具体运用之间的差异作一个较为清晰的描绘,并据此对现代语言运用中二者的相关疑问作尝试性解答。

关键词:古汉语 同义词 “岛” “屿”

一直以来,“岛-屿”就被视作一组同义词,并且常常联合使用,将二者组合为“岛屿”,表示“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一般而言,面积较大的被称作“岛”,面积较小的被称作“屿”。但在古代汉语中,“岛”“屿”之间的差异远不止于此。

一、“岛”“屿”词义的异同及关系

(一)相同之处及联系

“岛”“屿”既为同义词,必有其相同之处:它们均表示“海中的陆地”,在这一意义层面上,二者有时能够通用,也正因为此,二者常常连用,组合成为“岛屿”,表示“环绕于海中的陆地”。

《说文解字注》对“岛”的解释为:“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为岛,从山鸟声。”如《书・禹贡》“岛夷皮服”,孔颖达释:“岛是海中之山。”《宋本・玉篇》中解释“岛”为:“丁了多老切,海中山可居也。”如《后汉书・东夷传・三韩》:“马韩之西,海岛上有州胡国。”

《宋本・玉篇》解释“屿”为:“似与切,海中洲。”《集韵・语韵》中释“屿”:“屿,山在水中。”如晋代左思《文选・吴都赋》:“岛屿绵邈,洲诸冯隆。”晋代刘达注:“岛,海中山也;屿,海中洲,上有山石。”

“山”和“洲”,虽然形貌不尽相同,但同属“陆地”范畴,所以“海中山”和“海中洲”都可被称作海中的陆地。《说文新附・山部》中将“屿”直接解释为:“屿,岛也。”更说明了此组同义词间的联系。例如:

(1)闻其余五百人在海岛中。(东汉・荀悦《前汉纪》)

(2)望见有火光,辄趣之,得岛。岛无居人,又无火烬,行人咸异焉,以为神光之佑也。(六朝・裴松之注《三国志》)

(3)又有州胡在马韩之西海中大岛上,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韩同。(六朝・裴松之注《三国志》)

(4)笔术标奇,犹晴天远倚孤岛。(《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5)孤岛东崖有石佛像,高百余尺,东面坐,以月爱珠为肉髻。(《大唐西域记》)

(6)孤屿媚中川。(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

(7)月隐山,落日映屿,收霞敛色,回飙拂诸。(《全刘宋文》)

(8)移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太平广记》)

(9)回翔下视,见孤屿中有楼舍一簇,遂飞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0)或葬于岛下洲屿,或葬于金莲隙中。(《海国春秋》)

(11)远北则长江永归,巨海延纳,昆涨缅旷,岛屿绸沓。(《全刘宋文》)

(12)若不得登此诸山者,海中大岛屿,亦可合药。(《抱朴子》)

(13)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

(14)只如栖不定的数点寒鸦;岛屿浮浮。 (《初刻拍案惊奇》)

(15)沙虎便拨使将官载宝四出,说素所结交之岛屿自于国内造船,选将练兵。(《海国春秋》)

集合名词是名词的一个特殊子类,表示集合,描述成群成组的事物,一般由“事物名词+量词”构成。而“岛”“屿”二词因词义接近,均用作表示“海中的陆地”,因此也被人们联合使用,成为集合名词“岛屿”,表示海中大大小小岛和屿的总称。如:

(16)远北则长江永归,巨海延纳,昆涨缅旷,岛屿绸沓。(《全刘宋文》)

(17)于是近睇赭岑,遥瞻鹊岸,岛屿苍茫,风云萧散。(《全梁文》)

(18)况舟皆由近洋,洋中岛屿联络,遇风可依,非如横海而渡,风波难测。(《万历野获编》)

(19)欲往南边说诸岛屿。(《海国春秋》)

(20)朝夕进计,欲并吞浮石,使周围大小三百六十九岛屿尽行臣伏,奇珍异宝无不备充藏库。(《海国春秋》)

当然,“岛屿”不仅能够表示集合总称,也能独指“海中的一座陆地”。如:

(21)后枕江渎,池中有二岛屿。(《太平广记》)

(22)同行数十船俱没,惟宁船望见火光,投之得岛屿。(《太平广记》)

(23)那地方原有几个岛屿,地势极低。(《八仙得道》)

(二)二者区别

1.词义的差异

虽为同义词,但“岛”“屿”的词义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如上文所述,它们均有表示“海中的陆地”之意,但也存在细微差异。“岛”是“海中的山”,而“屿”是“海中的洲”。山,从形貌上描述,应具有海拔高,地势起伏大的特点,如我国的峨眉山、华山等;而洲,形貌上具有海拔低,地势平坦起伏小的特点,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山”和“洲”的区别,也就决定了“岛”和“屿”的相异。因此,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岛”“屿”二者因细微差别,出现的场合也有所不同,表示了不同的意义。如:

(24)竟长洲兮币东岛,萦曲屿兮绕西山。(《全梁文》)

(25)闻其余五百人在海岛中。(东汉・荀悦《前汉纪》)

(26)所以天王命将,饮马辽川,大帝兴威,扬兵海岛。(《唐代墓志汇续编》)

此三句中出现的“岛”都指的是“海中的山”。

(27)飘薄出孤屿,未曾宿兰渚。(《全梁文》)

(28)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西京杂记》)

(29)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一))

此三句中出现的“屿”均可释为:“海中洲。”正因为“屿”表示为“海中洲”,所以也出现了“屿”和“洲”联合使用的情况,如例(28)中的“洲屿”便是如此。“岛”却没有这样的用法。

其次,“屿”除了表示“海中洲”之外,还有另一个意义:平地小山。《六书故・地理二》:“屿,平地小山也。在陆为屿,在水为岛。”也就是说,“岛”只可存在于水中,而“屿”的这个义项还能表示“陆地上的平地小山”。例如西晋郭璞《江赋》:“石帆蒙茏以盖屿。”明・ 袁宏道《嵩游第五》:“中央之山宜平,则为坻为屿,若以供吾布席置酒之用也。”此两处“屿”则为“平地小山”之义。

2.词义发展的差异

“岛”“屿”虽然是一组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同义词,但二者的词义发展却呈现出不平衡性。

关于“岛”的解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而最早出现关于“岛”的文本记载,大约是周朝的《今文尚书》:“岛夷皮服。”《说文解字》中没有“屿”的解释,只在《说文新附》中对“屿”进行了释义,由此可以看出,“屿”出现的大约时间应该在东汉末年及以后,而关于“屿”的文本记载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相继出现。如:魏・曹操《沧海赋》:“览岛屿之所有”;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孤屿媚中川”;唐・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等等。据此,可以知晓,“岛”先于“屿”出现,表示“海中的陆地”,而后为了与“岛”表示的“海中山”相区分,从而产生了表示“海中洲”的“屿”。又因“岛”“屿”两个词语语义十分相近,古人为了表达的简练全面(即表达时想要把海上的“山”和“洲”全部包括在内),因而出现了将“岛”“屿”合并为“岛屿”的用法。

“岛”和“屿”在最初使用时,均表示海上的陆地,其后都发展成为也包括江、河、湖等水域中的陆地。但它们的词义范围在发展过程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岛”在魏晋南北朝时,几乎都指“海上的山”;“屿”虽然也多数指“海上的洲”,但已经开始用于形容“江、河等其他水域的洲”了,例如: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唐・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中出现的“屿”就是指“江中的洲”。“岛”的这种词义则是在唐代以后才开始比较普遍的。如:

(30)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李白《慈姥竹》)

(31)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李白《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31)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李白《寄远》(其七))

(32)岂能忘旧路,江岛滞佳年。(李贺《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33)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白居易《首夏》)

而“屿”也在“海中洲”的基础上发展出“陆地小山”的另一个义项,但此义项的用法比较少见,随着历史的发展,“屿”的这个意思被逐渐忽略,甚至消失了。

“岛”从“海中山”的意义,引申发展为“海、江、河、湖等水域中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的意义,扩大了词义范围,并且使用也愈加普遍,逐渐发展成表示“水中陆地”意思的主要词汇;“屿”则从“海中洲”的词义发展变化为“小岛”的词义,常常与“岛”同时出现构成复合词“岛屿”,词义范围缩小了,使用频率也低于“岛”,退出表示“水中陆地”意思的主要词汇行列,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固有的“岛屿”名称外,“屿”甚至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语来使用。

二、现代汉语中,关于“岛”“屿”相关疑问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对“岛”的释义为:“海洋里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也指湖里、江河里被水环绕的陆地。”“屿”被解释为“小岛”。一般面积较大的称为“岛”,面积较小的称为“屿”。如:台湾岛、海南岛、角屿等。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岛屿的命名并不符合前面提到的原则。例如:我国福建省的鼓浪屿和小登岛。鼓浪屿的面积为1.87平方公里,小嶝岛平均面积为0.88平方公里,在占地面积上鼓浪屿远远大于小登岛,但前者被称作“屿”,后者反而被称作“岛”。这个疑问其实可以通过“岛”“屿”在古代汉语中的差异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

鼓浪屿和小登岛这样的岛屿并非现代才出现,早在明清时期,“鼓浪屿”就在文献中出现了,清代小说《东南记事》中就出现了“而成功遂起兵鼓浪屿,郑彩亦扼厦门,鸿逵会攻泉州,闽海震动”的字句。因此,现在我们仍在使用的很多岛屿名称是古人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认识来命名的。

前面提到,古汉语中,“岛”“屿”二者最根本的差别是“山”和“洲”的差别,并非面积大小的差异,那么古人在面对一座等待被命名为“岛”或“屿”时,更关注的是它的整体全貌(即地势的高低起伏等),而非单方面的占地面积。只要海拔高,地势起伏大的陆地,即使占地面积小,也依然可以被称为“山”;那么在水中的山,就可以称作“岛”;同样,海拔低,地势起伏小,比较平坦的陆地,占地面积大,也可以被称作“洲”;水中的洲,也就理所当然被称作“屿”。

鼓浪屿面积相对较大,但它平均海拔低,只有5~6米左右,地势平坦,所以以古汉语中“岛”“屿”的词义来看,应当被称作“屿”。同理,那些可能面积相对较小,但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的岛屿,就可能被称作“岛”。当然,古人对岛屿的命名会因时、地、人等各种主客观因素作出不同的命名,以上推断的解释仅是根据“岛”“屿”在古代的意义来推测断定的。

对“岛-屿”这组同义词进行词义及词义发展状况方面的辨析,能较为清楚地了解“岛”“屿”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对二者的词义演变过程也有相应的了解,这也为解决现代汉语中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探讨方向和角度,将会促进语言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5~137.

[2]杨荣祥.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途径――以“制”“度”为例[J].语文研究,2010,(1).

[3]李素琴.先秦同义词“言”“语”辨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殷宏雁,郭伦.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J].语言研究,2010,(10).

(袁泉 广东广州 暨南大学文学院 510632)

上一篇:《诗经·伐木》中四个“我”字再探 下一篇:土地利用政策与盐碱地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农户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