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的早期海外勘探开发

时间:2022-05-22 04:54:24

中石油的早期海外勘探开发

我们在“走出去”和国际公司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在公司管理上,西方公司确实比我们先进的多。但是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集中。

1999年,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而实际上,早在此之前,中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1995年,中国石油公司先后进入哈萨克斯坦和苏丹进行投资、勘探、开发工作。尽管这两个国家都并非中国石油公司海外布局的第一步,但确是成功的一步。无论是哈萨克斯坦还是苏丹,现在都是中国石油工业海外权益的重要地区,也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成功的一步也并非一帆风顺。从在哈萨克斯坦遭遇到的非商业因素影响、苏丹早期勘探的重重困难到如今由于南北苏丹分裂给中石油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切都昭示着中石油的海外之路还将继续解决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困难。

中石油如何在西方公司的竞争之下成功拿下阿克纠宾项目?一直以来被广泛认为是“政府主导,企业出马”典型案例的苏丹项目又有着多少政府意志?

本期,《能源》杂志特邀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总地质师的童晓光院士回忆在石油工业“走出去”的早期阶段,中石油如何在哈萨克斯坦和苏丹打下“海外大庆”的坚实基础。

决策的转变与准备

1988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邀请我去做一个有关辽河油田勘探的报告。会议中,世界各国公司展示了他们对外合作的详细资料,包括各个公司对外合作的方式方法、不同种类的合同条款等。

而在此之前,1985年,西方石油公司曾邀请我们参观访问一些他们发现的大油田。在参观哥伦比亚的一个油田的时候,我就发现西方石油公司使用了一种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方法来开发油田。

首先,公司和当地政府对于油田的股份按照50%和50%的比例平分。由于油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运输石油的港口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西侧,所以西方石油公司必须首先修建一条管道穿越安第斯山脉,这样成本就很高了。它们的办法是将自己50%的股份卖掉25%,用这一部分资金开发油田,就解决了先期投资的问题。

而且,这个油田的开发难度从地质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很难,钻井深度也不到3000米,在我们当时的能力之内。加上当时中国国内油田的产量增速低于需求的增速,我认为中国将很快需要从国外进口石油。我就萌生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发油田的念头。

1988年8月份,在石油部转制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之前,我给石油部部长王涛写了一份报告,主题思想就是中国石油工业应该尝试走出去,在海外开发石油资源。

王涛部长看了我的报告之后,找我谈话。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思想还是想先开发塔里木油田。所以,他就对我说,你还是先到塔里木工作,海外开发的事情,暂时先放一放。1989年4月,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和临时党委在库尔勒市成立,我就去了那里。

到了1991年,王涛本人的思路发生了转变。在1991年2月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年度领导干部工作会议上,王涛提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三大战略,其中第三条就是“对外开放,国际化经营”。

1991年12月,我从塔里木被调回北京,担任勘探局副局长,准备扩大对外合作、走出去的相关事宜。

应该说,这个战略提出之后,整个石油系统都开始积极做相关的准备。首先是机构重组,1992年11月,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国际公司,我担任副总经理。之后,把位于广州的勘探开发公司迁回北京,后来又成立了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合作局。最后,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就有了现在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集中力量进行对外的勘探开发。

中国石油的国际合作是从引进外资开始的。引进外资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国内的资源,也是学习外国公司在中国与本土公司合作的一系列做法。外国公司在华的谈判、合作、合同签署的一套流程,被我们拿来用到自己的对外合作当中。

最初几年,我们在秘鲁、泰国、加拿大进行了一些小项目的投资。这些小项目要么是外资局和开发局的成果,要么是收购外国公司的现成项目。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纠宾是我参与完成的第一个海外项目。

10天拿下的阿克纠宾

1995年,一家美国中介公司向勘探开发公司介绍了哈萨克斯坦的乌津油田正在招标出售的消息。这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油田之一。当时的探明储量有11亿吨,最高产量曾经达到过1700万吨/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撤走了人员和投资,到1995年,乌津油田的年产量只有200多万吨。

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早期,我们都认为前苏联地区是非常好的投资区域,其中,大家最看好的是俄罗斯。一来,俄罗斯是前苏联国家中资源最丰富的;二来,中国石油系统中很多老资历的专家都曾经留学苏联,王涛本人就有过留苏的经历。

90年代初,包括石油在内,很多国内的公司组团进入俄罗斯,和俄罗斯政府、企业签署了大量的合作意向书,但是大多以失败收场。在中石油俄罗斯的投标历史中,还发生过招标公司在开标之前通知中石油,不同意我们投标的情况。

这样的商业环境让我觉得俄罗斯市场可能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市场。与其在俄罗斯面对不可控的风险,不如把目光放到其他国家,首选,就是在前苏联地区资源量仅次于俄罗斯的哈萨克斯坦。

乌津油田的这个机会摆在我们面前之后,我们对其进行了评价。我们认为1700万吨的年产量是很难恢复,但是以我们的技术,可以保证达到700万吨/年的产量。这也有了足够的经济效益,我们就决定投标。

1996年,我带队到哈萨克斯坦参加投标之前的宣讲。当时对我们的不利条件是乌津油田的总经理曾经在美国培训过,对美国公司的技术实力比较认可。但是乌津油田的背斜和大庆的长恒很像,我们在宣讲的过程中,就主要引用了大庆的成功经验。后来,我们也邀请招标的公司到大庆考察,让他们认可了我们的开发方案,再加上多方的努力,最终中石油中标了乌津油田。

但是中标之后的一个意外却让我们和乌津失之交臂。当时总公司负责这个项目的主管领导是副总经理吴耀文。在谈判过程中,吴耀文答应修建一条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道,这也是我们能中标乌津油田的承诺条件之一。但是项目签约之后,总公司对于这条管道没有讨论通过,国务院也没有批准。签字费500万就打了水漂。

不过这并没有让中石油彻底离开哈萨克斯坦。1996年我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乌津油田投标的时候,就听说有三个油田被哈萨克斯坦政府待价出售。其中最好的油田是后来的PK项目。这个油田是最靠近中国的,如果向中国输送油气比向西要更经济。但是这个油田已经被一家加拿大名叫飓风的油气公司拿下了。我们希望能和它们合作,但是遭到了拒绝。

另一个项目则被印尼公司拿下,这主要是因为印尼也属于穆斯林国家,而哈萨克斯坦在感情上倾向于穆斯林。最后还没有出售的就是阿克纠宾油田。我在查阅了阿克纠宾油田的一些资料之后,认为这也是值得我们投资的项目。

但是,当时我们完成了有关乌津油田的宣讲之后就必须立刻回国,没有时间了解更多有关阿克纠宾的消息。1997年3月初,我们交付乌津油田的标书之后,就留了一个人在哈萨克斯坦了解阿克纠宾的投标情况。3月12日,我接到电话,得知阿克纠宾投标截止日期是3月底。我立刻向吴耀文汇报了这个情况,他说,你立刻就赶过去。

那个时候到哈萨克斯坦的飞机还不是很多。我带着一个技术小组,先到霍尔果斯,再坐汽车到了阿拉木图。当时我们连出境的具体手续都不知道,到了霍尔果斯还要再进行体检什么的,当天也没有能够出境。直到3月20日,我们才到了阿克纠宾。

这时距离截标只有10天时间,我们先到了资料室,拿出以前苏联时期和俄罗斯公司工作时期的资料,确保了储量是可信的。然后我们就立刻开始做标书。我们用十天时间做出的这两份标书(一份英文、一份俄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们是针对阿克纠宾三个油田的开发来投标的,所以我们标书上的价格就高于其他只计划开发两个油田的西方公司。这对于当时连养老金都发不出来的哈萨克斯坦政府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就这样,我们用10天时间,拿下了阿克纠宾油田。

我带着这个项目回国之后,很多专家在制作、评审开发方案的时候都认为很难搞。但是,我们还是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580万吨。这给我们在哈萨克斯坦继续投资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哈萨克斯坦政府出售的三个油田中,PK项目在2005年也被中石油收购了。

苏丹6区的初试

严格地说起来,苏丹最早并不是中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去参与的,也并非执行政府的行政意志。1995年,河南省政府组织了一批省内企业到苏丹去视察项目,这其中就有中原油田。当时的苏丹正被美国制裁,经济困难,外国公司也纷纷退出,苏丹政府非常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在那里投资。中原油田就选中了一个区块,也就是现在的苏丹6区。

中原油田自己不能做主来投资,就到北京汇报。雪佛龙公司在撤离苏丹之前做了一个总结,在美国地质学会发表了文章。这篇文章我看过,因此我是比较了解苏丹的情况的。我认为苏丹6区并不是苏丹最主要的产油区,但是可以作为中国企业在苏丹开发的一个尝试区块,进行小规模的投资。这之后,中石油就把主要的勘探开发工作交给了中原油田,我们主要负责项目的审查。

最开始的一两年,中原油田的勘探工作是沿着雪佛龙工作过的一个隆起带打井。雪佛龙曾经在这里发现过几个小油田。但是后来中原油田发现这里断块复杂,很难有大的突破。

经过研究,中原油田果断决定把重点转移到原先没有注意的弗拉洼陷。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发现这里生油层很好,就把井打在这里。结果第一口井就出油了,证明我们找到了油气最富集的地方。

6区的产量并不高,大概保证了200万吨/年左右。但是这在勘探上,是很成功的。到了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改革,因为苏丹主要是中原油田在做,中原油田在改革中被划归给了中石化。领导从照顾中石化的角度考虑,想把主要股份给中石化,中石油保留小部分股份。

但是当时中石化正在寻求在美国上市,而美国正在制裁苏丹政府,中石化拥有苏丹区块的股份是不可能上市的。当时的新闻会上,李毅中否认中石化拥有苏丹的股份。这个事情否认不能代表没有,最后没办法,就把股份转让给中石油了。

一口井打出的大油田

经过了6区的成功,中石油对苏丹的信心更大了。1997年,吴耀文带着周吉平签下了1/2/4区的合同。这整个区块原来也是雪佛龙公司的,因此政府对中石油的进入很支持,中石油一下子就拿到了40%的股份。

实际上,雪佛龙之前已经在这一区域发现了两个中型油田。但是要开发这一块,就必须要修建一条1500公里长的管道到红海岸边的港口。这样计算下来,油田开发就没有经济效益了。为了避免重蹈雪佛龙的覆辙,我们首先集中力量开发了1/2区,将产量翻番,保证了开发的经济效益,再寻求4区的开发。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1998年,距离拿下1/2/4区的合同仅一年,我们就开始着手修建管道,到1999年8月管道就修建成功了。管道的落成直接刺激了油田产量的增加,以雪佛龙两个油田六七百万吨为基础,我们成功的把产量提高到了一千万吨以上。

3/7区和其他区块不同,这里聚集了当地、中东和西方的一些小公司。这些小公司依靠雪佛龙之前在这里打的探井采油,用船通过尼罗河外运,一样可以获得不错的效益。中石油当时就分析,如果在3/7区扩大开发,也是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的。

当时我们去找了苏丹石油部的官员,告诉他们3/7区多年没有进一步的勘探作业,现在小公司的做法对于3/7区的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希望让中石油参与进去。苏丹政府很支持,2000年底,中石油就和苏丹签了3/7区的合约。

和6区一样,一开始勘探3/7区的方法也是在雪佛龙之前的井位附近打井。在没有重大发现之后,勘探的重点就进行了转移。我2002年到苏丹,勘探部门在西南方向定了一个井正准备打,我去了就把这口井压住,让他们先打之前在北部洼陷北面定的一口井。

当时的3/7区总经理是苏丹人,勘探部经理也不是我们的人。我们就先开会说服勘探经理,再报给总经理,再说服他。2002年12月左右,我正和马富才总经理在俄罗斯投标,那口井出油的消息传来了,发现了80米厚的油层,后来3/7区高峰产量1500多万吨。马富才说,你一口井打出了一个大油田啊。

苏丹的成功是建立在勘探基础上,每一个阶段都做了详细的地质研究。和哈萨克斯坦不同,那里有前苏联时期就沿革下来的施工队伍和装备,但是苏丹在石油工业方面,是十分落后的国家,需要我们从零开始建设。

对于中石油来说,后续配套能力是强大的。我们第一口井找到了以后,马上做三维地震的工作,几个月就做出来了三维地震;然后就是大量的打井,确定产区面积。因为已经把结构搞清楚了,知道油气位置在哪,然后确定开采方式,下面一系列的工作就顺理成章地接上去了,之后马上开始管道建设,保障石油外运。

我们在“走出去”和国际公司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在公司管理上,西方公司确实比我们先进的多。但是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集中。准确找到油气聚集点,集中力量开发,一体化配套下游运输销售是苏丹项目给中石油海外油气开发提供的最宝贵经验。

上一篇:浅析中亚的伊斯兰化 下一篇:煤炭分级利用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