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时间:2022-05-22 04:29:56

浅谈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在蓬勃开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背后,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职业成长问题日渐凸显。心理教师必须积极学习,健全人格,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更好的实现职业成长,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职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28-02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就明确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以文件形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德育课程的最早规定,从政策上确认和强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在中央一系列文件要求和部署下,我国各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地区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设立专职心理教师积极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正在承受着自身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的困惑,为保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就必须关注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二、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

个人的职业成长是指个体努力趋向某一职业目标和方向所取得的自我品质的积极变化。在心理教师的专业生涯中,个人职业成长历时弥久,范围广阔,将面临心理知识的内化,人格的整合、对未完成事件的处理、职业枯竭等成长任务。[2]

三、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1.大量接触学生负面情绪自身被感染。在咨询的过程中很多心理教师都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对来访者产生同情,如有的学生家境贫寒、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有的教师自身婚姻不幸,在同情对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心理教师自身的情绪,使其无法理性的引导学生走向心理康复。

2.长时间接触有心理的问题学生造成的情感冷漠。在长时间接触负面情绪的同时,很多心理教师采取内心隔离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内心隔离可以使咨询师免受不良情绪的伤害,但同时会对求助者情感淡漠,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反应冷淡,习以为常。

3.对待求助者难以真诚。我国的心理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分析,导致不少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没有较好的处理,形成多面人格或假面具,甚至不能较好的处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自身价值观存在冲突,内心存在很多矛盾感,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很难正确协调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无法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包容。

4.长时间工作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教师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中长时间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容易身心疲倦,产生资源枯竭感,厌倦生活与工作,还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另外,很多求助的大学生悟性差,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让心理教师产生无奈感。很多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后没有反馈与感恩,这也容易造成心理教师的职业挫败感。

四、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产生问题的原因

1.与高校的工作环境有关。2001年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从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例(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症状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为19%。2002年,盛红宇在对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心理障碍者为23.7%。[3]2003年,徐岩在对邯郸市175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19.9%和21.8%。[4]这个比例从总体上来说并不是太大大,但对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心理教育工作来说却是很重的工作量。现在高校学生人数众多,但专职心理教师往往较少,这就使得心理教师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接触大量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心理压力过大。[5]如果心理教师缺乏职业界限,在工作和生活中持续付出,就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

2.与心理教师的个人因素有关。许多心理教师满怀热忱投身心理教育工作,但心理的改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很多求助者没有发生任何成长的变化,这对于心理教师是一种心理上的挫败,心理教师很容易产生焦虑、委屈、内疚的情绪,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有些心理教师自身就有潜在的心理创伤没有处理,而这种创伤很可能会被有着类似心理问题的求助者激活,从而影响到心理工作。

3.与缺乏专业心理督导有关。心理督导主要解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特别是心理咨询技能的提高,现在许多高校的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有了问题无处诉说,有了困惑无人帮助,有了失误无人提醒。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个案错综复杂,心理教师在咨询工作中常产生无能为力感,但出于保密原则心理教师在咨询中的困惑又无人倾诉,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和压抑感。

五、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的途径

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职业的规划和成长,因为心理工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成长的终身职业,需要健全的人格、专业认证和执业经验。国际上在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中,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认证之后的继续教育、见习实习、专家督导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6]而我国现有的职业心理工作者的培养体系不健全,侧重认证,后续培养环节多有缺失。许多已经在岗的心理工作者没有个人的职业成长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心理教师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推动自身职业成长。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完成。

1.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要成为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如精神病学等。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心理问题。但掌握知识不等于就会应用知识,学习者还要逐渐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形形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比如学会应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和分析各种良好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形成机制,学会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来分析各种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内容,学会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分析童年经历对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等,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

2.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考核。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道路,也是解决高校心理教师成长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严格和公正的,有着较强的专业化和权威性。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条途径,如下列情况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就是应该谨慎的:①仅仅是为了从事这个职业学习心理学知识。当心理工作仅是个饭碗时就会导致学习者没有工作动力,工作表面化,学习也表面化。②仅仅为解决某个心理问题而来,比如情感问题、教育孩子问题等等,这样的咨询容易就事论事,很难实现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自身人格完善。③自身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和人格问题,比方说有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就很难与别人共情和互动,因而无法实现意义真正上的助人。

3.加强自身人格分析,进行自我心理探索。心理教师绝对不是带着专家的面具应用专业知识在帮助来访者,而是很大程度上在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和帮助来访者。如一个对生活缺乏信心和热情的人是不可能帮助求助者积极面对生活的;一个头脑中充满许多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师,也是不可能分析出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的。因此,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心理教师首先要获得成长。咨询师的成长就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塑造健康的人格,最后才能以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影响来访者。心理工作者自我成长的过程有一个最近的道路,那就是找一个成熟、权威的心理督导师,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做自我体验,用咨询的方式处理自身的问题。

4.构建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环境。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少要在下述两种环境中去成长: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高校心理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亲身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特别是个体心理咨询的实践,通过实践经验增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咨询实践的同时学习加强理论,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咨询过程中的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第二是专家督导与同行交流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引领和学术交流,没有指导和交流的心理工作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心理督导是心理教师的第三只眼,也是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可以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工作是不完整的心理咨询。定期接受督导,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解决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创伤,认清自己的问题,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误导,从而促进知、情、意的统一,完成自己的人格转变;而同行交流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相支持的成长环境。这些积极因素都可以有效促进咨询师职业技能提高和人格的积极转变。

5.维护身体健康。高校心理工作者应定期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这对心理教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预防职业枯竭的有效方法。同时心理工作者还可以经常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以缓解疲劳,减少压力,使人精力充沛。只有心理工作者自己身心健康,才能增加内心的和谐感与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格与心灵的教育活动,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潜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助人,每一个高校心理工作者都应该健全自身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以更好的状态服务于每一个来访者。

参考文献:

[1]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笔谈[J].思想理论导刊,2001,(6):9-11.

[2]周宏岩,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5.

[3]盛红宇.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2,(3):57-59.

[4]徐岩.175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073-1075.

[5]潘欣,王剑.陕西省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29-31.

[6]徐光兴.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5-93.

上一篇:浅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下一篇:对高校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