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学中的学生个性培养

时间:2022-05-22 12:21:48

论音乐教学中的学生个性培养

摘要:教学中的个性培养是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教育中的个性培养不仅是当今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中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而言,音乐教学中的个性的培养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独特的音乐体验与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只有这样,音乐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才能充满着无穷的活力和五彩斑斓的图景。

关键词:音乐教学 个性培养 音乐审美 音乐体验 音乐理解

中图分类号:J601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以人文本,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同样也体现了这种思想。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作为载体,以审美作为核心,以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音乐教育中理性主义思维的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标准化和单一化,忽视了人的音乐独特音乐接受和理解能力。在当前以创新教育作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已成为音乐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音乐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个性就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既涉及个人先天某些心理特征,又与后天生活经验有关。西方心理学研究认为,个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自我满足,自我完成,自我实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主要反映在对音乐的创造的行为中,是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是对他们作品创造性的肯定与帮助,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个性化的教育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

总览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其中两个特征最为突出,首先是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普遍认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其次是音乐教育领域中实践活动的强调,倡导和关注受教育者对音乐的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正如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的,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奥尔夫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潜在的音乐本能,音乐教育要关注音乐对人的发展作用。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匈牙利的音乐教育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着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理念。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通过上述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而作为人本主义内容的个性化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的诉求。

教育中的个性培养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缘于每个人的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所以说,教育应该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音乐教育是一种差异性、个性化的教育。

当代音乐教育中关注个性的培养就是要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具有内在的潜能,并且每个人的潜能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较强,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潜能的差异性构成了人的复杂性。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在某个领域中能够最大地发挥其潜在优势,就必须对受教育者的不同个性潜能进行培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中,智能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美术、音乐学科对于人的非智力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音乐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策略

在日益竞争化的未来社会里,高素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没有个性的音乐教师是不可能具备个性的音乐教学,缺乏个性的音乐教学是无法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许多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个性化特张的表现,因此,音乐教师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主要因素。但由于传统教师权威性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音乐教师至今还以权威者自居,以师生不平等的态度与受教育者相处,这种现状是很难达到音乐教育中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目标。那么,如何转变以往的音乐教育观念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育

美国教育家多尔曾说过,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强调师生平等,突出学生主体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理解。教师要学生的这种独特的音乐经验释放出来,给予他们个性解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仔细认真地分析学生的音乐接受和音乐感受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确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将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鲜明个性并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的人方面,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终身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关注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从小接受音乐的途径不同,每个人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都是建立在每个人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审美、理解都是不同的,而这个不同恰巧是每个人个性特征的体现。作为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音乐理解,而不是用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去否定学生的理解,如若这样,必将扼杀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发挥,以此造成个性化及创造能力的丧失,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非语义性特征,它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出来,音乐的流动音响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种想象正是源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音乐经验基础上,音乐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以此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这正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主要源泉。

第三,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当前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美的感受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才能够获得,因此,审美体验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应改用多种手段来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氛围,要以音乐所具有的美来感染学生,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引导你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用音乐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和感染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鉴赏能力,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音乐教育中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给,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音乐经验和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而又雨中不同的音乐形象而感受、体验音乐的美及其产生的愉悦。

结语

当今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强调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音乐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音乐教学中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独立的个性是创造能力的主要源泉。音乐教师要敢于探索,大胆尝试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音乐教学实践,并要研读音乐教育的最新理论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个性表现,并引导学生基于个性基础上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充满着无穷的活力和五彩斑斓的图景。

参考文献:

【1】胡晴编著.学校教育与个性发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2】郑莉、金亚文编著.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