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侵权责任

时间:2022-05-22 10:03:37

论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侵权责任

摘要:网络社区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网络社区中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同一般的网络侵权行为相比较,网络社区中的侵权行为在行为的表现模式、受害的范围以及责任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的问题作了原则规定,但对网络社区中的侵权责任如何适用法律还需具体明确,有些制度规定明显不足,需要完善。

关键词:网络社区 信息传播 侵权行为 侵权责任

网络社区,即SNS(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指的是社会化的网络服务。近年来,SNS作为网络社区的典型模式,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网络社区,任何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之间都可通过网络产生一定的联系,并且通过这种联系形成群体性的信息交流。人们通过这种社会网络服务,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达到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近几年,中国的网络社区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校内网、开心网、360圈等网络社区网站大量涌现。网民在利用网络社区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侵权行为,这些侵权行为对网络社区的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和便利性提出了挑战,必须通过法律加以规制。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侵权行为的特点

由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具有网络社区信息传播行为者存在特定联系、传播内容十分丰富、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效果等特点,给各种侵权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近年来在网络社区上时有发生侵权行为。网络社区中的侵权行为除了具备一般的网络侵权行为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一些新特点:

侵权行为的行为人众多,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随着进入网络社区的网民日益增多,可能发生侵权行为的人数也大量增加,现实中的相关案件也日益增多。同一般网络侵权主体相比较,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中的侵权主体往往存在着特定的联系,像同学、朋友这样的关系,虽然可能关系比较松散,但相互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侵权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但行为人对网络内容的传播可控,责任后果可控。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快速性、可复制性,因此在网络中的侵权行为很难加以控制,后果比较严重。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侵权行为作为网络信息传播侵权的特殊形式之一,侵权行为的后果一般也比较严重,但是由于网络社区的特殊性,信息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可以对信息传播的范围、信息传播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控制,因此,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行为人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侵权行为更具隐蔽性,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监管责任提出更高要求。网络社区在网络中属于相对独立的空间,每一用户还可以通过隐私设置控制自己信息传播的范围。因此,同一般的网络信息传播的侵权行为相比较,侵权行为更具隐蔽性。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完善

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我国并没有对网络中的侵权责任问题进行专门的立法,对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中发生的侵权责任问题更是无法规制。一些零星的网络侵权责任规范散见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及有关的司法解释中。仅仅从办法、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及司法解释对网络侵权行为加以规范,就其法律位阶而言,明显过低。2007年《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对规范网络信息传播行为、明确相关当事人的责任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该条是我国首次在民事基本法中对网络环境下侵权责任设定的专门性规范,但在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侵权责任中如何具体把握,需要进一步梳理。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完善。我国现行的《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从该法第36条的规定来看,对于网络侵权行为人来说,其侵权行为的发生范围是在网络空间,从侵权责任的构成来看,同现实的侵权行为并无不同,一般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原则。在网络侵权行为中,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即只有网络服务提供者存在过错的时候才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同一般的网络侵权的归责原则相同。一般来说,只要在网络社区中存在大众传播的违法行为,就可以推定相对人受到了损害。①当然,由于网络用户在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中可以主动控制传播的范围,这可以作为认定行为人侵权过错承担的依据之一。

网络用户承担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责任较好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确定有前置条件。法律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要采取措施,或者明知道网络用户侵权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的要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行为的认定虽然在通常情况下客观上能够判断,但毕竟要通过侵权法的理论去综合判断,仅凭所谓的被侵权人的一面之词来认定他人的行为是否侵权行为,显然是不妥的。法律的规定意味着任何网民在任何地点用任何方式通知了网络社区网站对相关信息采取措施,网络社区基于诉讼成本和法律责任的考虑都可能无奈地选择配合。法律不能矫枉过正,网络社区还承担着信息交流、共享的基本职能,此规定大大限制了网络社区承担的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也侵害了公民了解事实真相的权利乃至言论自由。在当事人没有提供证据的情况下,把这一责任转移到网络服务提供商即网络社区的网站身上,是不合理的。

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法律上建立客观标准来进行网络社区网站的过错认定。民法上的注意义务分两种,即一般人的注意义务和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前者指普通人的注意义务,后者指有一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特定人的注意义务。这种“善良管理人”所承担的义务要求比较高,它不以行为人的主观意志为标准,而以客观上应不应注意为标准。在善良管理人的认定上,可以结合网站的规模、点击量、营运收入等综合考量。同时,为了防止某些人故意谎称自己被侵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实施删除、屏蔽等措施,给网络服务提供者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损失,法律上可以考虑让当事人提供一定的证据,同时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将来证明这种被侵权的情形是不存在的,行为人要以担保的财产承担责任。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侵权责任的主体。《侵权责任法》第36条将侵权主体规定为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侵权责任的主体主要也表现为这两类主体。网络一般指广大网民,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概念则比较模糊。网络服务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提供网络内容服务,二是提供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前者服务的叫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即ICP),对网络社区而言就是各个网络社区网站,比如人人网、开心网等网络社区的内容提供商。提供后者服务的叫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即ISP),是指向广大网民提供互联网联线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运营商。对于网络内容提供商(ICP)的侵权,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它们承担着网络社区内容的管理义务,如果没有尽到法律规定的义务,可能要同网络用户承担连带的侵权责任,但是对于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侵权法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仅仅提供联线服务的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可能构成《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的侵权。因为要让其承担侵权责任,必须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而单纯提供网络接入的服务商从职能上将很难证明它们在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侵权行为中存在过错。“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要指网络内容提供者,而不应当包括单纯提供技术服务的网络联线服务商。②

侵权主体是否承担连带责任。一是网络用户之间的连带责任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网络社区环境下侵权的个体之间一般存在特定的关联关系,当多个个体实施相同的侵权行为,如通过分享链接实施侵权行为,此时能否让这些人承担连带责任?笔者认为,此时的连带责任要慎重。《侵权责任法》第8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11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来看,数人侵权要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是要么行为人之间有意思联络,要么行为人的侵权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网络社区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这种联络更多的是兴趣爱好和经历的关联,不等同于主体之间在实施侵权行为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侵权的意思联络;同时,网络社区的侵权行为的后果,往往是单个网络个体的侵权行为叠加在一起造成的总后果,单纯某个主体的侵权行为很难造成全部后果。因此,笔者主张应当按照《侵权责任法》第12条的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来确定行为人的责任。除非证明了各个行为人存在意思联络甚至组织分工实施共同的侵权责任,否则不能让网络用户承担连带的侵权责任。二是网络社区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同网络用户之间在符合一定条件下需承担连带的侵权责任,但是,网络社区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这种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没有明确规定,在理论上也存在争议。从预防侵权行为的角度考虑,解释为不真正连带以后,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向网络用户全部追偿,因为后者是终局责任人,这有利于预防侵权行为。③另外,网络社区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表现为不作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表现为作为的形式,这两种行为的结合不能适用《侵权责任法》关于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连带责任,笔者也认为解释成不真正连带责任更符合侵权法的基本精神。(本文为2010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0B630048《网络信息传播监管的社会成本控制和法律责任研究》和河南理工大学2008年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网络环境下的私法问题》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魏永征、张红霞:《大众传播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②张新宝、任鸿雁:《互联网上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③周友军:《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网络信息安全》,2010(3)。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法学系副主任)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浅析广播语言的特色 下一篇:试论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