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预设,催生精彩的生成

时间:2022-05-22 04:33:58

摘 要:新课程呼唤灵动、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因此教师设计教学内容要处处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的“弹性”生成。在课堂中,要充分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时捕捉、整合有关生成的信息。本文总结了笔者在近几年科学教学中所尝试的预设与生成教学的一些方法,并对预设与生成教学的反思等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用心预设;精彩生成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舞台”,学生随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即时“表演”,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小插曲”,灵活机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综合把握课堂中各种各样的信息,组织好生成性教学,关系到科学课的成功与否。

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它所体现的是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不断变化的情形,适时地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充分预设,促进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充分的、开放的、创造的预设,才会有精彩而有价值的生成。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教学中,预设这样一个活动: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再加热,红色溶液又变回紫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但是在课堂演示时出现了意外:把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很快就观察到溶液变红了,但是把变红的溶液加热时,红色溶液并没有变回紫色。学生疑惑地看着笔者,意外的生成并没有让笔者慌张。此时,笔者面露羞涩地说:“实验失败了,请同学们帮我找找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后提出几种假设:石蕊试液可能有问题;二氧化碳气体中可能混有其他气体?……此时,笔者及时补充盐酸的一些性质(如盐酸具有挥发性并且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等)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1)取紫色石蕊试液3毫升,滴入2滴稀盐酸,加热,观察;(2)往3毫升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加热,观察;(3)往3毫升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滴入2滴稀盐酸,再加热,观察。实验后学生得出:盐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一起被带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加热时,碳酸分解了,而氯化氢溶于水后形成的盐酸溶液浓度太低,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此时,笔者又提出问题:如何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呢?如何改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除去氯化氢的方法和装置。最后,通入吸收氯化氢的二氧化碳重新实验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虽然本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笔者认为值得。因此,教学需要预设,但是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更需要生成,教学的活力和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

二、教学灵活,机智生成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调整教学预案,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图甲 图乙 图丙

如,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制取及性质”复习课中,笔者按预设叫一位同学到讲台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并简单说明原因,或许因为听课的教师太多,该同学无从着手,然后说:“我忘记了。”笔者就问:“有谁会的请上台组装一下。”教室里鸦雀无声,怎么就没有学生上来呢?这该如何是好?于是笔者叫了位科学成绩较好的同学,他终于走上讲台,开始选择相关器材。正当笔者暗自高兴时,问题又出现了,按照笔者的预设上述的甲、乙两幅实验图分别是初中两类典型的制备气体的装置,该同学选了器材装成了如图乙,笔者心想该不该提示呢?这是制氧气而不是制二氧化碳,是按学生思路继续吗?如果这样“探索”下去,这节课任务可能完成不了,担心形成“公开课不成功”的评价;如果阻止学生,一定按笔者的预设,那岂不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是采取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思路,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向目的地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是采取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笔者选择了后者。当学生把器材装成了如图乙后,他解释了选择器材的理由及实验原理是用双氧水来作反应物,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来制氧气,并不需要加热的。这时笔者心中不禁为之一震,原来笔者只想着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采取图甲的实验装置,而忽略了制氧气也可用图乙的实验装置(这是新教材新增的制备氧气的方法),笔者为课前的粗浅设计和公开课上出这样的意外情况而震惊!更为学生的思维而折服!于是笔者果断地修正了原来的教学设计,肯定和表扬这位学生的做法,让全班同学为他的勇气和正确的思考鼓掌。教室里的“死水”即刻就泛起了浪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一生举手发言:“我还有其它的方法,可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制氧气。”该同学组装成类似如图甲装置,另一生紧接着评价说:“他刚才的连接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又一生又举手……总结分类实验室制气的装置(图甲和图乙)后,笔者诱导迁移: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碱石灰加热制甲烷选取哪个发生装置?笔者出示图丙拓展,实验室用草酸和浓硫酸加热制一氧化碳选取哪个发生装置?实验室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氯气又选取哪个发生装置?

这个实验装置的选择与组装教学成为了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学生开放性地寻找问题答案,兴趣盎然,思维热情高涨,学生的学习在浓浓的研讨氛围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着。他们通过此类问题的学习和讨论,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丰富了课堂,更丰富了学习经验。

三、抓住错误,升华生成

有些教师就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这种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例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药品、实验装置、操作等原因可能出现“失手”的尴尬局面:实验结论与书本上出入较大或者截然相反。掩盖过失,是教师的失职;重做实验,由于药品准备等因素,课堂上一时不能进行,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意识,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机智。笔者在进行“二氧化碳使在同一烧杯中的两支蜡烛火焰先后熄灭的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现象出现“反常”:高的先灭,低的后灭。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灵机一动,进行了如下的“临时”生成: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高的先灭,低的后灭的现象呢?若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灭,或同时熄灭,或只低的灭,或只高的灭,又是为什么呢?你们能找到操作失误的原因吗?要保证看到“低的先灭,高的后灭”这个现象,我们又应该如何操作呢?上述六种实验情况,我们能不能都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实验结论呢?一连串的发问,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这个实验可能失败的种种原因,一一解释了这些反常现象,并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更为惊讶的是学生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保证这个实验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集气瓶中应充满二氧化碳,并且集气瓶的体积要大于盛放燃烧蜡烛的烧杯的体积;倾倒前用纸板将蜡烛隔开;倾倒的速度要尽量缓慢。

课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和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生成与开发的过程。关注生成,利于预设中认知目标的达成。课堂因教师的操作失误和执教者的及时调控,生成了精彩的一幕。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四、对预设与生成教学的思考

1.转变“灌输式”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转变传统“刚性的线型设计”教学模式为“弹性的板块预设生成”教学模式,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想学、乐学、有创新地学。此外,教师还应在时间、空间、信息、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开放,为生成教学创设条件。

2.精心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应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精心预设,但同时设计的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问题的探究要适当地“留白”,问题的设计有合理的“出口”,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受到学生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预设中应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3.精心预设,把握好生成的度。课堂生成要有的放矢,不能任其发展,也就是要把握好生成的度。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重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对问题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背离了生成教学的根本目的。

总之,“生成”不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它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理想的科学探究实际上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只有我们不断反思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涌动着生命的灵动,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洪岳富.“生成性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教学月刊,2009,(05).

[2]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上一篇:统计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下一篇:以生为本,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