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攻击性儿童的转变

时间:2022-05-22 12:04:06

浅谈攻击性儿童的转变

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差,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相互间发生的矛盾,因此攻击在4~6岁幼儿中显得尤为突出,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和抢别人东西等。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攻击性儿童的典型表现――以“斌斌”为例

一直以来,在我们老师口中的好孩子是那些能遵守各种规则,听话的孩子。而斌斌恰恰是与之相反的,是一个不愿听从老师安排,喜欢自行其是的孩子。于是,在要求“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行为”的环境中,他总是不断出现问题,被归入“特别儿童”行列中。他曾经对我说过:“老师,我不想打人,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是不是个坏孩子?”“老师,我想做个好孩子!”我心里一阵阵难过,于是对他特别关注。

斌斌是上学期转到我班的,其父母自己经营一家药房,很少与孩子在一起,孩子都是让保姆带,并且换了好几个保姆,原因都是斌斌太难管。他转到我班也是由于斌斌在其他幼儿园攻击性很强,爸爸妈妈整天给人赔礼道歉,最严重的一次把别的小朋友头打破了,老师提到他就头疼。到我班后,平时却不太爱说话,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很专注;喜欢搞破坏,喜欢打人,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如果老师批评了他,他就会掉眼泪,一声不吭。小朋友则是不停告他的状。

相对而言,斌斌的确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任性、不受约束、好强、喜欢攻击别人、自己被侵犯时采取过激的方式反击……其实,这些表现在很多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只不过在斌斌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激烈。

活动镜头一:搭积木时,孩子们正在用积木搭房子、桥、公园等各种建筑,斌斌跑到小明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小明他们几个叫道:“快放下,是我们的。”可斌斌没理,往他搭的桥走去。这时,小明一把抓住斌斌的衣服,斌斌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小明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的小朋友也围了过来,似乎想一起对斌斌讨个说法。斌斌则握紧拳头,双眼睁大,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把你们都打死!都走开!”孩子们被他的话吓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分析: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案例中斌斌的表现应属于这类。幼儿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幼儿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斌斌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玩具”,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打你,我就能得到玩具。”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同时也用同样的手段来恐吓对自己不利的同伴。

活动镜头二:小朋友准备画画,很多小朋友说:“老师,我的记号笔不见了。”最后大家在斌斌的筐子中找到一大把笔。涵涵生气的说:“你是小偷!”斌斌狠狠瞪他一眼,然后可怜兮兮地看着我。我问:“你为什么拿别人的笔?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你跟我过来!”刚转身,就听到“啪”的一声,斌斌伸手给涵涵一个耳光。我非常生气地把他拉过来,他开始咬嘴唇,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一句话也不说。

分析: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受到挫折时,易出现攻击行为。幼儿也是这样,由于受到别人的批评或自己的成就感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将不满发泄到别的幼儿身上,从而出现攻击行为。斌斌在受到涵涵的嘲笑时,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对涵涵产生攻击,他甚至觉得可以用眼泪来博取老师的同情和原谅。事实上,这以后他仍拿同伴的东西,可他却把赃物转移到别人的筐子里。

活动镜头三:亲子集体舞活动时,家长和小朋友都在认真跳舞,斌斌却前后乱窜,一会踢豆豆一脚,一会又学“奥特曼”拍微微一巴掌,或者把别人推倒,自己乐得哈哈大笑。斌斌妈妈装没看见,继续忙自己的事。终于有家长愤怒地说:“这是谁家孩子?大人也不管一管,是来跳舞的还是打架的?”并对斌斌说:“你再打我家宝宝我可要找你麻烦了。”斌斌不屑地哼了一声。斌斌妈妈把斌斌一把拉过去,“啪啪”给了斌斌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斌斌嘴巴一咧,大哭起来……斌斌的妈妈生气地拉起斌斌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脸都被你丢光了,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分析:在很多家庭中,不少幼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不听话了,家长采取了粗暴的方法对待,不少的幼儿迫于家长的打骂,就乖乖承认错误,做听话的乖宝宝。幼儿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存储了这种信息,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迁移:我不听话了,爸爸就打我,爸爸一打我,我就会听话,做个好孩子了!这个小朋友不听话,我也要让他听话!在这种迁移之下,幼儿会付诸行动,模仿成人的粗暴方法,去对待同伴,于是会产生幼儿的攻击。

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在此案例中,斌斌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斌斌攻击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行为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同时父母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刚开始,斌斌妈妈对斌斌的攻击无动于衷,更强化了斌斌做出其他攻击性的行为。

二、攻击性儿童的矫正方案及其实施

通过了解和观察,我对“特别”的斌斌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方法和措施。

(一)给予幼儿充裕的感情和关爱

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成人的关爱、肯定、赞扬,成人给予幼儿的越多,幼儿爱的体验越丰富,越会产生愉悦感和自豪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周围事物的爱的反馈就越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游戏中,我尽可能与每一个幼儿交流(包括语言上的交流、眼神的交流、身体上的接触),特别是斌斌。早晨入园时与每一个幼儿说一句话;斌斌在活动中有好的表现时,朝他笑一笑或说一句“你真能干”;游戏中参与孩子的游戏,摸摸孩子的头,抱一抱他们等等,能让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二)疏导多余的精力

斌斌精力充沛,当他没事可做时,他就会到处捣乱。在活动中,我会有意识地去疏导他多余的精力。每次活动总是事先让他操作,让他多举手发言;户外活动他比较活跃,就让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运动;分组活动时,多提供机会让他当组长,同时要求他自己先表现好才能当组长,对他既有约束力,又让他发挥作用。例如:图书角活动中,我就让他当管理员,让他学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前来看书的小朋友,解决在活动中发生的问题。记得有一次,他发现两个小朋友为了同一本书抢了起来,而且把书也给撕破了。他叉着腰,冲到他们面前,举起拳头。我向他眨眨眼睛,他伸出舌头笑了笑,对那两个小朋友说:“你们别抢了,我再给你们一本好看的书就行了。”随后,他又找来胶水,把弄坏的书粘贴好了。这时的他也挺得意的,但得意中充满了自信。

(三)控制情绪,适当发泄

斌斌特别喜欢画画,我就和斌斌约定:如果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幼儿,每天放学之前,我就教他画画。刚开始时,他还是趁我不注意就打骂其他幼儿,可在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为转移他的注意力,我还常和他做些小游戏,如:数豆豆,拼图等。事实证明,当幼儿的“过剩能量”通过绘画、游戏等正确途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兴趣。

(四)赏识激励,改善关系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斌斌也有他好的方面,如他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我就以赏识的语气对他说:“斌斌,你真能干,真是个勤劳的好孩子。如果以后你一直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上课时认真举手,那老师和小朋友就会更喜欢你了。”他使劲点了点头,开心地说:“我会听老师话的,我认真的。”

斌斌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尽量不在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例如:当他带了新书到班上的时候,我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成一幅画时,我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让他做值日生,为小朋友们服务,帮助小朋友穿衣服等。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可以接近其他幼儿,在班级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斌斌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五)教育方法得当,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的发生和发展。如果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都会强化其攻击的发展。于是我和斌斌的父母商讨:当斌斌出现攻击时,需要给他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他的攻击能得到迅速反馈。在惩罚时应向他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当斌斌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3)不要放任孩子的兴趣。在让其观看故事片和动画片时,尽可能防止幼儿看暴力故事片和动画片。选择一些好的内容,有意识地与孩子一起看,同时对好的行为进行对比评价,提高他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因为孩子喜欢看就什么片子都可以,这样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斌斌的攻击明显减少,各方面都有进步。斌斌变得爱画画,有一定的耐心,也能与同伴友好地玩。虽然他偶尔还会拿小朋友的东西,把它藏起来,还会控制不住打别人,可是他在一点一点地改变,一点一点地进步。我一直记得他曾对我说:“老师,我不想打别人,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我是不是个坏孩子?”我的心被他震撼,所以我没有放弃他。

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未来,特殊的孩子更需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因为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使斌斌的不良行为得到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希平等.幼儿攻击矫正手段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4(5).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4.

[3]李凌艳.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J].幼儿教育,1996(3).

[4]张文新等.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3(1).

上一篇:CBE视域下的法律职业教育路径探索 下一篇:以市场为导向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