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以学定教”

时间:2022-05-21 11:12:23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以学定教”

【摘 要】教师要保障每一节课都具有实效性,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平时要重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在备课时、在课堂上多关注,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想状况等,才能“以学定教”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关系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81-01

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走入学习活动。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全面了解学生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 课前用心调查

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准备状态等,找准学生的学习基础。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师在新接手一个班的教学、一个单元起始课的教学,或是新授较难课程内容的教学。课前调查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访谈调查;或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同时运用。我们在上课前就可以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或直接提问法,了解学生对合作、竞争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发现有的同学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偏差太大,观点矛盾,可以让他们预习、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学起来就可以顺水推舟了。

二 在备课时全面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现实的学习潜力、思维活动方式,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包括要考虑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注意力的持久性、意志品质等。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可以强化教师的目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一节具体的课来说,老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解了这些“学情”,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过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备课中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长短,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和因材施教,进行目标分层、提问分层、课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三 综合考虑恰当进行课前预设

第一,巧妙预设导入,根据课堂反馈确定教学起点。课前调查使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去调查,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正确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导入环节,使在上课开始时就寻找到学生的现实起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

第二,借助自己的直接经验推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每天都在和学生接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结构是比较清楚的,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推断他们对学习内容了解到何种程度,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第三,推测学生应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课程学习的知识储备,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生活经历和学习技能。

第四,推测学生是否能顺利掌握教学目标。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可能掌握教学目标的情况,哪些内容学生自己或同学互助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哪些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哪些学生可能还需要教师的课后辅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出教室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要为了学生的需要而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要变教师怎样教为学生怎样学,变教师教到什么水平为学生学到什么水平。

四 以亲人的角色时刻关爱学生

爱是感动的前提,教师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学生会敏锐地接收,将之转变成学习的动力,并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如当他们在犹豫不决、徘徊不定时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与信任,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取得最后的胜利等。要做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心人,随时主动地关心、帮助,给学生的心田仿佛注入一股股暖流,使他们在校园里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五 既做良师,更为益友

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如何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笔者认为,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做到以上几点,并养成习惯,教师就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想状态,做到胸有成竹的“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1]王红主编.新教师岗位培训手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积极情感 自我教育 下一篇:爱心是根,育人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