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细化解读课标来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05-21 08:10:36

浅谈以细化解读课标来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细化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新课标”)已经实行两三年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不尽如人意。依然出现“睡在课程标准内,躺在教案最醒目的位置处”“课前备课构思教学目标,走进课堂迷失教学目标,离开课堂忘记教学目标”等现象,“见一隅而失整体,一叶障目”的解读方法甚为风行。我认为“细化解读”不仅要体现在具体的某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更要体现出阶段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下面谈谈我的实践操作。

关键词:细化解读;新课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75-02

一、“新课标”七至九年级阶段性目标对“阅读”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新课标”的具体内涵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体会。在诵读中积累字词,在积累中体会文意,在体会中感受生活、生命,也感受自己的成长。对语文教学的这一定位,就已体现出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连贯性、系统性。

如:课标摘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分解课标:(1)“正确”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2)“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即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即不唱读、不拖音;(3)“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因为“感情”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丰富的概念,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到语气语调的变化,即读准语气。

如空泛型“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感受文章构思之美。(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放在哪个级段都行,放在哪一课都行)。我们在细化分解时,要采取“逐步细化”的原则方法:“课程目标(标准)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并且还要了解教材的特点。

1.七年级古诗文混编在各单元,从八年级上册起,每册单独设两个单元古诗文。八年级:按专题兼顾文体。九年级:按专题兼顾文学体裁。

2.阅读的篇目选取大量名家名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每篇都有精彩导语,名家名篇要反复诵读。

3.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思路。按新观念,设计阅读练习模式,每篇课后一般三个题:第1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形式。第2题:文笔精华(即优美语言)。第3题:延伸拓展,课外实践。

4.课后题目设计特点:(1)把学生从题海里解脱出来,引导少做题,多读书,练习题少而精。(2)注重整体感知,反对烦琐分析。(3)开放性练习,鼓励创新,突出体验、探究和讨论等练习方式。经过这样细化解读的课时教学目标才能保证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三、“新课标”解读的实施步骤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们新郑市实验中学“三五三”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研测”为平台,按照“三原则五环节”的课堂结构,即本着“小梯度、快节奏、大容量”的原则和“自主学习—重点研讨—巩固训练—延伸迁移—达标检测”的环节实施教学。尤其是对“学研测”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提前两周设计出来草稿,提前一周在集体教研会上重点研讨。研讨时就“每一环节的内容设计”充分交流,各抒己见。如“学习目标”结合了“新课标”的哪条内容;怎样解读;在以下的教学各环节中都落实了没有。重点问题研讨部分,真正能体现文本的核心,教材的重点,做到少而精。“研讨”不仅是为了解读课文知识点,更是为了深化文本提高认识培养能力的。这种能力还要在“品读赏析”“延伸迁移”环节中得以强化提升,真正使各环节融为一个整体。所以在“学研测”设计中老师还要给学生指导方法,并提出明确的要达到的要求。

总之,我们一定要端正思想,真正重视关乎学生成长的课标解读工作,落实好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

四、“三五三”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

1.自学感知。学生自主解决课本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的结构、人物等浅显内容。这个环节可提前布置让学生预习,也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当堂解决。老师要做到堂堂清,逐一过关。可以课堂默写,或者课下把关。

2.重点研讨。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范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读、挑战朗读等,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教材,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有代表性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研讨的内容可以包括课文段落内容的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作品的思想感情,人物的精神品质等,问题来源可以借助课后练习题。这一环节学生先自主形成见解,然后教师视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辅导学生。鼓励表扬组内发言积极活跃的学生,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这时教师要了解情况并指导他们。在班内交流时,教师要分层次提问程度有差异的学生,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答案要明确化,固定起来。

3.巩固训练。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段落、语言品味、句子含义理解等。也可以设计能力专题训练,如朗读训练、人物描写训练。这一环节通过个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并用恰当的语言激励学生。这样的训练教师要以指导方法为主,授学生以“渔”。

4.延伸迁移。可以从知识点,能力训练(朗读、片段描写),情感培养来设计问题。参照课后习题,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迁移的目的。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大胆发言,力求创新。

5.达标检测。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等进行回顾总结,加强巩固。

上一篇:二级量表评课到定性评课 下一篇:谈反思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