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银行业发展的新时代

时间:2022-05-21 05:49:03

迎接银行业发展的新时代

史建平简介

史建平,男,浙江省富阳市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MBA指导委员会委员、MPAcc指导委员会委员、公共管理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危机管理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多家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顾问或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管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代金融实务。曾主持或参与1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财政部系统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称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将正式付诸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正式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大门从此对外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年前,作为中国对WTO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承诺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政府承诺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开放银行业市场。在五年的过渡期中,中国银行业积极做好全面开放银行市场的准备,加快了各项改革的步伐。在此期间,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与业务创新并举,银行业以从来未有过的速度实现着变革和发展。各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更是引人瞩目,注资、股改、引资、上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近几年中国金融改革甚至是整个经济改革的亮点。与五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国银行业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品质上都不可同日而语。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已超过四十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首次降到10%以下,并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力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内外上市,中国工商银行更是创造了全球IPO的记录;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正在各地全面展开;各家银行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各种金融服务产品层出不穷,大大地改善了整个社会福利。

如今,五年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入世初期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那种恐惧感显然已经消失。作为竞争对手,五年来,外资银行并没有象人们开始所预期的那样大规模进入,也没有真正形成对国内银行业的全面冲击。人们因而认为外资银行不过如此,即使全面开放我们的银行业市场,也不会对国内银行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不仅存在于银行中下层员工,也存在于相当一部分银行高管甚至政府部门的官员。

那么,在迎接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新时代到来之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些影响呢?

首先,我们必须对过渡期结束之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正如前面所说的,在过去的五年过渡期中,外资银行并没有象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大规模进入,但这并不代表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没有兴趣。仔细地观察这几年来外资银行的表现,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种种迹象表明,外资银行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只是进入中国的方式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过去五年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主要采取购买中资银行股权的方式进入中国,而不象人们原先所预料的那样在中国大规模设立分支机构。这种进入方式也许有着更加难以让人察觉的深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外,在业务竞争方面,外资银行也并没有与中资银行进行全面的竞争,外资银行的业务重心依然还是在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领域,这也是中资银行在大部分业务领域并没有感受到外资银行冲击压力的原因所在。

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外资银行享有国民待遇之后,这种相对平静的态势是否还会继续下去呢?我们很难想象外资银行能够抵挡得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13亿人口市场的巨大诱惑。我们可以预料,在06年底过渡期结束之后,外资银行将不仅继续以股权收购方式通过收购国内一批具有良好成长潜力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而且也将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更加直接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银行业全面竞争的时代将真正到来。

不可否认,银行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给中国的银行业注入巨大的活力,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充分,外资银行带来的新的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不仅会大大地改善我国银行业服务的品质,使国人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也会有效地促进中资银行改善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中国银行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对于还相对弱小的中资银行来说,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将无可避免:

首先是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高端人才明显不足,尤其是懂得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尤显短缺。不仅如此,在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之后,中资银行现有的人才也将面临大量流失的危险,外资银行吸收本地员工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营销人才上,这些手中掌握大量客户资源,又有良好人脉关系的营销人才的流失,中资银行损失的不仅仅是人才,同时还有这些人才手中的客户。因此,人才的竞争是带有根本性的,人才的大量流失,将对中资商业银行具有致命的影响。

其次是服务品质问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来努力改善服务品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银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们的服务品质仍然是属于低层次的,我们还基本上处在简单模仿的阶段,而且,各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缺乏特色,银行同质化现象严重。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丰富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先进的营销手段,都将对中资银行的服务产生巨大压力。

第三是高端客户流失问题。人才的流失和服务品质的差距,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客户的流失。当然,外资银行大多不会与中资银行在所有业务领域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因为外资银行在机构网点上先天地处于劣势。因此,他们的重点必然放在高端客户和处于银行产品价值链高端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这一点已经在过去的中外资银行竞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资银行失去了人才和高品质服务的支撑,想要在高端市场与外资银行抗争,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高端市场的丢失,将会大大影响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加大中资银行经营风险,最终使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受到消弱。

第四是银行业的稳定和金融安全问题。随着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和银行的海外上市,我们的银行将被真正推向市场。但对于市场化仅仅十几年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在资本运作和市场经验上与外资银行相比,显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们的银行还很难应付自如。更应该值得重视的是,在银行境外上市之后,便存在被敌意收购的风险。如果我们主要的商业银行控制权丢失,对我国金融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

当然,挑战并不止这些。

因此,我们在迎接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时代到来之时,在为中国的银行业进一步繁荣喝彩的时候,必须冷静地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迎接更加惨烈的竞争的准备。

解决问题仍然需要从自身入手。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潮流,着手研究并尽快实施战略转型。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非中介化”将会进一步加快,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将越来越萎缩。而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综合化。在这种趋势下,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服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领域和盈利来源。财富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价值提升为宗旨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未来的商业银行,许多传统的金融产品包括投资、融资、保险产品,将成为财富管理的配套产品或附加产品,财富管理将在银行产品链中处于核心环节,处于银行产品价值链的最高端。当前国际上先进银行正在酝酿甚至已经实施这种战略转型。我国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必然会抢先在财富管理市场占据有利地位,以便在未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显然对此认识和准备不足。为了银行不至于在未来的市场不战而输,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着手研究并尽快设施战略转型,真正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办成服务的银行。

第二,切实改善人才环境,吸收和培养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应对未来残酷的市场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无法想象的。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问题,关键是人才环境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必须营造一种适合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环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激励机制问题,也包括人才的使用、培训和人文关怀。有了好的人才环境,我们不仅可以留住优秀人才,避免人才流失,还可以去吸引优秀人才,不仅可以吸收国内的优秀人才,也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去招聘人才。事实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学习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不只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一条路,到国际市场上去招募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引进人才来引进管理和技术,也许是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除了引进一部分高素质人才之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也同样重要。客观地讲,由于人才环境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不十分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商业银行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水平,大大低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水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虽然有的学历层次并不低,但他们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普遍不高。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切实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培养,加大培训投入,把员工培训、培养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升银行员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并最终将人才素质转变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必须强化服务创新,深化服务层次,提升服务品质,形成服务特色。按理说,在中国的土地上与外资银行竞争,我们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我们熟悉本土文化。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客户对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银行服务的文化内涵,创造出适合国人的金融服务产品。中国的银行只有形成了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特色金融产品,才能真正满足中国人自己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才能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一味地模仿国外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关系永远都是徒弟与师父的关系。

最后,在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走向境外上市之后,必须认真研究国际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妥善处理与监管者、投资者、中介机构的关系,尤其是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注意研究反敌意收购的策略和方法,避免出现失去控制权的后果。

(史建平: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摘自:《中国金融》2006.23

上一篇:权威机构预测中国经济 下一篇:合同种类多 一一看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