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瘀汤治疗血瘀阴亏发热

时间:2022-05-21 03:15:51

关键词 血瘀 阴亏 发热 逐瘀汤 治疗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壅遏致热的理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百病发热,皆由于壅遏”。瘀阴亏发热皆由毒生,是邪毒同正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诸如毒聚、气滞、瘀血壅遏日久伤阴津,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和机体气阴阳平衡失调,气血紊乱,形成的各种病理因素造成的壅遏不通,不通则热是其基本病机。

逐瘀汤临床资料

适应证:血瘀阴亏发热多表现为起病缓、病程长,夜间为甚,用一般药物退撤不下,体温38~39℃,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腹痛胀,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或涩,口干咽燥而不欲饮水。

方药来源、主治及功效:方药来源于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功效以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瘀阻经络所致之病证。

方药组成:当归、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肉桂、白芍、蒲黄、五灵脂、川芎等。

例1:患者,男,汉族,55岁,2001年5月21日入院。主诉:发冷发热腹胀痛月余,加重3天。望诊,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肌肤甲错,头发无光泽,二便正常,舌质暗红,少苔。1个月前在田中劳动不慎滑倒,当时并无症状,且能劳动,10天后,自觉腹痛腹胀不欲饮食,在当地卫生室诊断为“消化不良”,口服保和丸1瓶,病情未减,疼痛反而加剧,且发热,体温38.9℃,经某医院诊断为胰腺炎,治疗1周余(药名不详)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切脉,脉弦细,中下腹有明显的压痛,轻度肌紧张。入院后经西医治疗,体温仍在38~39℃,腹痛未减。根据病因及体征,辨证为瘀血阴亏发热,是瘀血壅遏,耗伤阴血所致。治疗以活血化瘀,养阴通络,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2g,赤芍15g,当归20g,生地30g,五灵脂12g,桂枝5g,丹参15g,青蒿15g,鳖甲15g,丹皮15g。服2剂后体温降至37.8℃,3剂后体温正常,腹胀痛减轻,后调治10来天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

例2:患者,男,46岁,汉族,2002年7月5日入院,以发热夜间为甚伴胸腹部疼痛入院,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肌肤粗糙,体温37.7~39℃。患者舌质红,边有瘀斑,少苔,脉细涩,左下腹压痛明显,辨证为气滞壅遏,血瘀阴亏,耗伤阴血所致。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养阴散结,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桃仁15g,小茴香12g,没药8g,元胡10g,当归15g,赤芍12g,灵脂10g,柴胡6g,川楝10g,牛膝12g,红花10g,丹参15g,川芎12g,鳖甲20g,生地20g,甘草6g。服药4剂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去小茴香、没药,加枸杞15g,沙参15g,麦冬10g,调治10余天,随访无复发。

讨 论

本病属内伤发热范畴,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起病缓慢,病程长,形体消瘦,发热多在夜间为主,伴不同程度的疼痛,且痛有定处,同时伴有阴虚症状,故在辨证中,易按单纯阴虚发热论治,从而忽略了壅遏致热伤阴的特点,易延误病情。综观本病,皆由各种原因导致瘀血停积于体内,使气血不通,营卫壅遏,日久则血瘀阴亏而发热,《内经》指出:“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瘀血久之伤阴则发热,瘀阻经络故疼痛,瘀血病在血属阴邪,故发热多在夜间为甚,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津不能上润故口干,瘀阻脉络、肌肤失于濡养,故见面色无华或晦暗、皮肤甲错,瘀血内结伤阴故舌质红、少苔、边有瘀斑,脉细涩等,《内经》曰:“疏其壅塞,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在辨证中只要辨证准确,便可遵循《内经》的治疗法则,运用本方活血化瘀为主,左加养阴软坚散结之药为辅,使瘀阻缓解,阴液复生,瘀热自热,病可痊愈。

上一篇:眼球穿通伤虹膜脱出还纳复位8例 下一篇:百合宁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