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21 02:55:39

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2013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明显上升,信贷风险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研究提高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决策水平的方法和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信贷申请筛选功能,更好的管控信贷风险、收益的关系,为银行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信贷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化配置,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阐述了国内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信贷审批决策

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改变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银行信贷仍是经济主体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与此相对应,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也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一旦出现问题,极易传导到其他各个行业,给金融秩序及社会经济带来结构性的破坏。因此,信贷配置是否合理对微观经济主体及宏观经济运行均有重要的影响。2013年以来,国内外经济景气度不高,部分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明显上升,信贷风险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研究提高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水平的方法和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和归纳,进而提出改善商业银行信贷水平的对策及措施。

一、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决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文化仍有缺失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文化仍有缺失主要表现在:审慎经营意识较为淡薄,部分银行片面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对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重视不够,致使部分营业机构发生风险事件;贷款审查、审批机制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存在向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的情况;信贷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贷前调查认真程度不够,贷后监控管理流于形式,职责不清。

(二)信贷审批体系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在未能解决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及贷后管理三大环节制衡的问题。一是贷前调查作为信贷决策的基础环节,没有相应部门对其上报材料真实性、全面性进行监督;二是贷中审批部门受外界各类干扰仍然较多,在工作中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三是信贷业务的营销和贷后管理由同一个部门负责,很容易导致重贷轻管的现象。

(三)信贷审批决策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对新产品的把握能力有欠缺。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引起的银行产品多样化加大了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如理财产品大量发行带来的风险隐忧已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而国内商业银行现有的部分信贷审批人员由于知识结构老化、持续学习能力不强,较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风险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对先进工具的接受能力不足。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感性认识仍占有一定位置,定性分析远多于定量分析,信贷审批决策缺乏科学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四)信贷审批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

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是科学有效的信贷审批决策的根本前提。然而,在中国目前现行的银行体制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还是一个集体决策的结果,责任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导致信贷审批人员风险意识相对淡薄。

二、提高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决策水平和成效的对策

在我国现有的银行体制、市场环境及人员配备的大环境下,提高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决策水平和成效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TJ银行内部的信贷审批机制。

(一)大力倡导合规经营,培育健康的信贷审批文化

国内商业银行应尽快改变部分员工对信贷审批要求严格会阻碍业务拓展、损害银企关系的传统偏见,努力打造以稳健经营为核心的信贷审批文化,逐渐转变单纯追求规模速度的经营思想,树立起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经营理念。国内商业银行应特别关注以下三方面:一是不断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以RAROC为信贷审批决策的重要参考;二是要改变过去事后“亡羊补牢”型管理模式,积极将关口前移,为前台经营部门拓展业务提供决策支撑;三是大力开展合规教育活动,采取座谈会、论坛、培训、编印风险提示等形式,对违规违纪案例讨论分析,总结教训,剖析原因,树立“人人合规、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的经营管理理念。

(二)加强研究,提高信贷审批决策能力

国内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通常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企业自身的风险与行业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重视程度不够。在经济开放的今天,企业受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会越来越多。一般而言,信贷风险的传递顺序为:宏观经济风险一行业风险一区域风险一企业经营风险一企业财务风险一企业信贷风险。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对风险源头应给予必要的关注。首先要加强宏观风险的研究,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经济金融信息和国家法律政策,判断宏观经济的走势,为及时调整信贷审批决策策略提供依据。其次要加强对区域风险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区域民风和经济发展态势,编制区域风险指数(包括经济开放度、国家政策导向、企业经营效益、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等指要素),引导贷款合理投放。

自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于2010年于后,从资本补充、风险覆盖,资本的覆盖、反周期资本的提取等方面,都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不仅要对传统的信贷产品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更要注意针对金融衍生产品、债券投资、理财产品、资产池、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产品的审批决策进行制度建构,逐步掌握新型产品的风险点和风险化解措施,坚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

(三)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开发易于接受的信贷审批决策工具

国外先进银行使用的量化模型的确有其先进的方面,对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决策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必须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利用信贷管理系统进行信贷审批决策的时间不长,且系统够不完善,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分析不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使得信贷风险量化模型的运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在建立量化模型时,应该结合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实际,不能片面追求完美而直接照搬国外现有的模型,要力求实用性、有效性和易于接受,不能把模型做成花瓶。

(四)开发高效统一的信贷审批决策信息共享系统

信息共享是提高信贷审批决策水平的基本要求。从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来看,要加快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改变目前信贷管理部门、公司业务部门、国际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多套系统单独运行、信息隔离的尴尬局面,建立统一的信贷信息共享系统。此外,要提高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加快更新速度,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五)建立信贷审批决策人员岗位轮换制度

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人员的流动性很低,有些员工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超过20年,难免思维定式、决策僵化、业务老化。为此,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信贷审批决策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一方面可以防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审批决策人员在轮岗过程中,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业务,提高审批决策水平。

(六)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信贷审批人员的薪酬制度主要是以审批效率等指标对信贷审批人员的绩效作出评价,这种业绩评价方法不能有效的反映信贷审批决策能力的高低。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信贷业务风险滞后的特性,将信贷审批人员的一部分绩效工资作为信贷风险备偿基金,采取延期或分期支付的方式予以考核兑现。每年末可根据资产质量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逐步返还给信贷审批人员。对产生违约并形成不良贷款的信贷业务,按照尽职负责、失职问责的要求进行责任认定,相应比例扣减审批人员绩效工资。

参考文献:

[1]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8-70

[2]董玲,刘帅.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N].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1):45-47

[3]管述学,庄宇.商业银行信贷群体决策行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1):33-35、96

[4]牛锡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机制体制创新研究[J].金融论坛,2007,12(11):3-5

[5]苏南宏,吕学军,王建民,廖林.对江西工行信贷审批流程的调研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1(12):12、30-32

[6]张伟.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难点分析探究[J].中国外资,2012(4):15

[7]朱毅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Curran,K.M.Value Based Risk Management. LA:Cost Engineering,2009,l(48):15-220

[9]Froot,K.A & Scharfstein.D.S &Stein,J.A Framework For Risk Managem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9,11(67):91-102

[10] Goss, A.& Roberts, S.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Cost of Bank Loans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10):1794-1810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与证券市场发展探析 下一篇:澳大利亚创新建设实时零售电子支付系统情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