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简析

时间:2022-05-21 11:09:46

地震知识简析

【摘 要】2015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博克拉地区(38.2°N,84.7°E)的地震,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关注。本文着眼于科普的角度,从地震的成因分类、基本要素、震级与烈度、地震分布以及地震灾害的防御等方面阐述地震知识。

【关键词】地震知识 要素 震级与烈度 危害及防御

【中图分类号】P31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19-02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境内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至少八千多人死亡,两万多人受伤。一时间,地震这种地质灾害再一次成为世人密切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此谈一谈地震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 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这种由于地壳内部结构发生变动而引起的地震,也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多,破坏力大,波及面广,往往引起重大灾害。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天然原因引起的地震,除构造地震外,还有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下岩洞塌陷而形成的陷落地震等。相比之下,这两类地震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

二 地震的几个要素

地震发生时,岩石圈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震中之间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的大小,地震又可分为浅源地震(300km)等类型。震级相同的地震,震源深浅不同,破坏程度不同,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4・25”尼泊尔地震的震中位于其著名的旅游城市博克拉,震源深度为20km,属浅源地震,加之震级较高,故危害很大。

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即烈度)相等点的连线,叫等震线。理论上的等震线呈同心圆状(图1),离震中越远,数值越小,这主要是因为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但实际上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影响,等震线是不规则的。

图1 地震构造示意图

三 震级与烈度

在此重点谈一谈这组概念。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由于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的,所以常见到里氏震级的说法。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的地震,一般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上已述及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和影响的程度,叫地震烈度。它与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震中距的远近、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2008年版的中国地震烈度表,相对来说更具专业性,从仪器测量的角度,增加了地面加速度和地面速度两个峰值。但对于一般公众来说,1980年版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更加通俗和容易理解。广大读者通过此表会对烈度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

谈到震级与烈度的关系,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级如同炸弹的爆炸力,取决于其中TNT的含量,是一个固有值。烈度好比是炸弹爆炸时的实际杀伤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但造成的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以“7・28”唐山地震为例,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而受其影响,天津市的烈度为Ⅷ度,北京市的烈度为Ⅵ度,再远至石家庄就只有Ⅳ、Ⅴ度左右了。这足以说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有多个。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Ⅻ度 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四 地震的分布

从地质学上讲,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是地震、火山活动最频繁发生的地带(图2)。世界上主要有两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主要包括日本、我国台湾、菲律宾、新西兰和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这是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发生的地带。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即发生在这一地震带上。(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主要包括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上述尼泊尔大地震皆发生于此地带。

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壳不稳定,是个多震的国家。台湾地区是全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华北京津唐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青藏高原及四川、云南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比较多,西北地区也有分布。

图2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五 地震的危害及防御

地震是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种,可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交通通信中断,强烈地震可造成地裂,并能诱发滑坡、崩塌、海啸、火灾和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往往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的损失。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资料显示:“5・12”汶川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人民币的严重危害;“3・11”日本宫城县海域地震,除造成15000多人遇难、2600多人下落不明的人身危害,经济损失也高达1.36万亿人民币,甚至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一度造成世人的恐慌;历史再往前翻,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更是以死亡24万多人、伤16万多人的重大危害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痛苦记忆里……

当前,地壳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加强地震灾害的防御工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世界范围内一张庞大的地震监测网在昼夜不停地监测着地震的动向。虽然地震预报仍具有“长期准短期不准”的特点,但科学在不断进步,监测和预报水平在不断提高。仅我国,目前成百上千个地震监测台(站)和网点,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监测预警系统;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防灾减灾工作深入人心,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确立,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地震自救方面的知识通过网络媒体、电信通信等手段不断普及;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问题日益得到重视……展望未来,人类抗击并战胜地震灾害的能力必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上一篇:论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 下一篇:低压铸造机械PLC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