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哥特元素

时间:2022-05-21 06:49:11

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哥特元素

【摘 要】 文章运用哥特式分析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分析小说中哥特元素在故事背景、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等方面的运用,对小说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哥特元素;所罗门之歌;黑人文化

一、前言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要描述美国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揭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及种族歧视对黑人造成的精神创伤和生活压迫。1993年莫里森在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黑人女作家。同时,黑人文学也渐渐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所罗门之歌》以“黑人会飞”的民间传说为故事的主线,讲述了新老两代之间冲突以及男尊女卑的境况。通过对小说中的哥特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了解美国黑人生活境遇的基础上揭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哥特小说与哥特元素

1764年,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兰托城堡》由英国作家沃尔波尔发表。故事充满了罪恶、激情以及残忍的凶杀。18世纪90年代,哥特小说传到了欧洲大陆以及美国。越来越多著名的小说家把哥特元素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其中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和托马斯・哈代。直至今天,哥特小说在西方文学和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哥特小说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描写方式吸引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哥特小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哥特小说的背景一般是中世纪时代偏远的地方。故事的发生地点通常是在古老的、残存的、鬼神出没的阴暗的城堡里或者是阴暗的地牢或走廊等等。第二,哥特小说有其固定的人物。一般是魔鬼般的男主人公和受压迫的无辜的女性。除此之外,鬼魂的形象和虚拟的人物形象也是典型的人物。第三,小说的故事情节里充满了怪诞、恐怖以及大量的超自然元素。通过对这些故事情节的描写,来刻画小说的主题,揭露社会问题。

三、哥特元素在《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

1 在故事背景中的运用:如上所述,哥特式小说的场景一般设置在古老的、阴暗的、偏远的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故事的发生地点之一是麦肯・戴德的家,戴德对应的英文“dead”是死亡的意思,这也就预示着戴德的家就像地狱一般,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痛苦不堪。

另一个典型的地点是瑟丝居住的老房子。“尽管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杀害他们父亲的凶手,但他们本能地痛恨这杀人者的住宅。而这座房子看着确实像是杀人者的魔窟,阴暗,破败而邪恶”(胡允桓,2007:236)。随着故事的进展,奶娃寻根之旅将他以及读者带进了这个孤立的与世隔绝的老房子。莫里森通过描写这些场景来制造恐怖的氛围,使整个故事都充满了惊悚感。从设置的故事背景来更深层次地描写奴隶制度下黑人生活的实际境况和悲惨遭遇,这种哥特式的背景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身临其境。

2 在人物刻画中的运用:在哥特式小说中,人物主要是恶棍和软弱的女主人公,他们之间有鲜明的对比。《所罗门之歌》中,露丝是典型的受压迫的黑人女性。戴德和她结婚就是想从她那里获取金钱财富,因此当他发现露丝不再能帮他时,他对露丝的态度由欣赏到厌恶。露丝就像寡妇一样,戴德在露丝二十岁都时候就不跟她同床睡觉并以此作为惩罚手段。在奴隶制度下,白人地位高于黑人,男人地位高于女人,这种明显的差别描述出黑人妇女悲惨的生活。

哈格尔全心全意的为奶娃付出自己的一切。奶娃却把她看成是他的“第三杯啤酒”。喝第一杯时,喉咙里简直感受到一种令人落泪的感激之情。喝第二杯时,会加强和扩展第一杯带来的愉快。第三杯只是因为摆在那里,喝下去不会有什么害处,当然,不喝又有什么两样呢?奶娃可以拒绝哈格尔的爱意,但是他对哈格尔的评价显露出了他对女性的不负责任,冷漠以及不公平。从某种程度上说,哈格尔的悲剧也是因为派拉特和丽巴的过分保护。过分宠爱使哈格尔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哈格尔成了一个彻底的受害者。《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打破了传统的哥特小说中人物的强烈对比,一个人既可能是受害者也有可能是害人者,通过这种人物的刻画,揭露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3 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在小说中运用哥特元素,其目的往往是使小说中充满怪诞和恐怖。哥特式故事情节的表现形式有谋杀、暴力、复仇、、以及一些超自然因素。《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姑姑派拉特拥有神奇的超自然能力,她在母亲难产后自己挣扎着出了子宫,肚皮像后背一样光滑,没有肚脐。因此人们都相信她不是通过正常渠道来到人间的。派拉特成了伊娃――世界之母的象征,因为伊娃是由上帝制造的。派拉特还能像魔术师一样改变自己的身高,在监狱室里救了奶娃和吉他。她像巫师一样使用药草给人治病,和灵魂对话,她还可以与死人交流。

此外,书中夸张、荒诞的描写俯拾即是,这些情节看似荒谬,有悖于常理,却无不反射出历史和社会现实。比如黑人会飞的传说,戴德一家姓氏的来历以及老麦肯被白人一枪“打起五英尺高”,这些荒诞的、超自然的现象营造的奇特效果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引起读者在迷惑恐怖之余的深层思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充分运用了哥特元素,通过哥特式分析方法解读小说的故事背景、人物和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情节,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奴隶制度给黑人带来的肉体伤害和精神摧残。哥特分析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解读其它小说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静. 黑人女性的代言人―《所罗门之歌》彼拉特形象分析 [J].科教文汇. 2009

[2]刘向东. 《所罗门之歌》中的名称与主题 [J].外语学院学报. 2000

[3]托尼・莫里森,胡允桓译. 《所罗门之歌》 [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4]万连增,姜杨. 《所罗门之歌》的主题阐释 [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曾忠禄. 哥特小说的源流与发展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3

作者简介:

林意新(1969.9-),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杨凌芳(1987.8-),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上一篇:讲清创作方法异同,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下一篇:家庭的家具陈设设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