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发展中的数字媒体艺术

时间:2022-05-21 05:41:09

中原文化发展中的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的创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从人类图腾崇拜到机械工业革命带来的秩序和力量;从手工业生产到现代数码信息带来的速度和效益,人类的艺术活动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审美意识和技术手段中产生的。如今电脑应用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铸造了新的艺术空间,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它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五彩斑斓的视觉体验,从此视觉艺术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媒体演变看数字媒体艺术

视觉艺术的表达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的交流和发展,寻求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洞穴墙壁上了解到人类最早的视觉沟通媒体。19世纪,报纸迅速普及、大众传媒出现所带来的一切信息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兴趣,使人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中,这也标志着视觉传媒的新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萌芽的,当时主要用于计算机专家的创作实验,其目的也只是在于了解电脑的潜力。然而,到了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面向艺术工作者的专业软件的开发、专业艺术家同计算机专家之间联系的增强,以交互式为特点的数码艺术崭露头角。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数码图形与数码艺术。20世纪的最后20年,数码媒体艺术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今天,人们的生存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全方位,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数码技术创造的影像、图形、声响、数据等信息。现代的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美国《财富论坛》杂志预言:21世纪发展的三大方向将是Internet、电子商务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在今天已无可阻挡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势不可挡地充斥着影视、娱乐、游戏、军事、建筑、网络等各行各业,左右着社会的视觉语言。不管你拒绝与否,你都不可避免地与它接触,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手段,以及人们的思维与观念。它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到社会结构的调整,并有力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

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具有悠久和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如何在中原文化的艺术宝库中吸取精华,并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中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原文化中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优势

市场优势。中原地区作为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会成为电脑的最大消费市场。而利用电脑创造的艺术也将通过消费来体现其价值,尤其是在未来移动媒体时代,拥有着全国最大电脑用户数量的中原地区将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消费市场,这为数码艺术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仅以电脑游戏为例,早在2003年,网络游戏市场的规模为13.2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这个数据达到了67亿元人民币。而中原地区发达的电脑网络,便捷的交通更会促进数字艺术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文化优势。中原民间美术是中原民俗文化的一种,是中原劳动人民在生产、发展中流传几千年的美术作品,它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中原悠久的历史,积淀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故事都可以成为数码艺术创作的基本题材,如传统的民俗皮影。皮影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将一张原本平面、静止、毫无生气的图纸变成一个经由人们操控就能活动、表情达意的“人”。我们仔细观察演出的影偶时,会发现灵活的接合点是影偶必须具备的,只要有了灵活的接合点,经由人的操控,就可以使影偶行、走、坐、卧,这种皮影艺术难道我们不可以应用到动画设计中吗?朱仙镇木版年画极具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国宝”。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决定的。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得匀称舒适,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或者把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这种手法对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征。中原剪纸、河南木偶戏、水墨画和保存历史悠久的壁画等也是中原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颗闪亮的明珠,这些艺术元素都可以灵活地应用于今天的数字媒体艺术之中,为中原文化艺术的发扬和传承作出巨大的贡献。

后发优势。中原地区人口众多,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这一领域,因而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劳动力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校的数码艺术专业方面的学生,也将是未来中原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可靠保证。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我国今年数字创意、游戏人才缺口达1.5万人,有专家预计未来3至5年内人才缺口将在60万人左右。

促进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

中原文化艺术是我们设计的源泉,展望过去,放眼未来,面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优势,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必须从下列几个方面展开:

坚持中原本土特色。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件艺术作品在其创作之前都有自己的特定借鉴,这就是传统。没有传统就不会有原创性,原创也正是和历史的衔接,从而才可能成为明天就要流传下去的新“传统”。中原传统文化伴随着世世代代的成长,这些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我们怎能轻言放弃,而去盲从于表现一些陌生的国外题材呢?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数字媒体艺术想要异军突起,必须以自己的语言、方式去演绎自己的故事,并广为传播,使之发扬光大。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中原文化,与中原艺术形态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中原民间美术品种极为丰富,既有供玩赏用的造型艺术,也有衣食住行中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又与民俗、宗教及其他民间文艺存在密切关系,尤其以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等闻名于世。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媒体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从艺术手法上借鉴。中原文化艺术包含什么?包含儒道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中华文明的发展深深打上了中原文化艺术的烙印,经过历代画家、艺人、工匠、百姓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漆器、帛画到洛阳出土的汉代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中原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皮影、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或灵动、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犷、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敦厚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数码艺术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

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原的诸多艺术门类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豫剧表演中,一将、九兵就代表了千军万马的部队,骑马用挥挥马鞭的动作来表示,划船就用划桨的动作呈现,使观众一目了然。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采用了剪影形象,忽略细部,只刻画大的动态和影像。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的造型是:马在飞,燕子也在飞,时空停止,接下来的动姿留给观者去想象,中原传统艺术中空白、虚形的表现方式不自觉地体现在许多现代设计师的作品当中。所以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中应多借鉴这种虚实、灵动的艺术手法。

从图像元素上借鉴。中原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景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特征的元素有机地组合到现代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荷兰画家、图形大师埃舍尔的一些作品与秦汉瓦当的《三雁纹》、清代的《四喜人纹》、《一团和气图》如出一辙,利用形与形不同轮廓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新的形,彼此的共用线相互依存,互生互长,图地互换。申奥标志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图形标志设计,它看上去有点像五角星,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国旗及国旗上的五星;它又像是一个悠然自得的太极拳师,太极拳发源于中原,它代表着中原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整套动作都在“画环”,讲究天人合一,外柔内刚,富含哲理,有“四两拨千斤”之功;也可以把它看做是民间游戏“绷手线”中的彩色丝线构成的巧妙形态,“绷手线”也是中原传统的民间游戏,蕴含着合作和周而复始、不断变化、无止境的趣味,充分体现了中原民俗、民情与“合”为贵的中国传统思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穿着一个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数码艺术创作风格相融合的主题,最终使用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风格来升华陈绍华先生的数码图形创作,为我们解决用传统艺术精髓来丰富数码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切合设计主题,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图形来表达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是把传统图形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创新,使其既有传统图形的形似和神韵,又融入现代设计的一些构成形式、表现手法和版式技巧以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将中原传统图形用现代意识和技法加以演绎,赋予传统图形以新的风尚、内涵和新的视觉感染力,进而体现中华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

提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格调。在艺术世界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对于格调都是极为关注的。格调的基本意义是指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作者本人的品格、气质、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中原地处平原,地理位置处于中部,自古多为政治文化中心,中原人讲气派追求艺术层次,其格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作者的人品、气质、道德和修养,因而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标志着作者和作品的身价。有时候把格调作为评鉴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不仅是对中原人文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回归,同时也丰富了数码艺术的精神内涵,更强化了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

结语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原经济的腾飞,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原民间美术是我们设计的根本,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元素和符号运用到数字艺术设计中,是对中原传统文化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掌握民间美术在数码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规律,进行设计实践,通过设计作品将中原艺术的精髓发扬光大。作为设计者首先应立足于自己的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进行中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开发,立足于中原民间美术的理论实践展开研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既现代又不失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为丰富中原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中原文化艺术在新的平台上既有巨大的创作源泉基础,又有巨大的市场消费空间和大量潜在的人力资源。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将中原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用现代数字艺术形态表现,具有传统神韵而又不拘于陈旧的格式,追求设计的新意而又不忽略传统文化风格的体现,使中原文化艺术更富于韵味,使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品既体现传统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这才是我们应不断努力和追求的。

(作者为河南工程学院艺术系讲师)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宏伟画卷 下一篇:“胸怀全局”与“深入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