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泄泻方剂组方规律

时间:2022-05-20 06:36:10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泄泻方剂组方规律

[摘要]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中治疗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泄泻及新药法研发提供参考。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中医药治疗泄泻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对治疗泄泻的94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3首。研究表明,《临证指南医案》中收录治疗泄泻的方剂以祛湿、补虚为主,药性多偏于温平,药味苦甘辛,体现了“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 泄泻;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方剂; 组方规律

Analysis on regularity of prescriptions in "a guide to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 for diarrhoea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HE Lanjuan, ZHU Xiangdong*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regularities of prescriptions in "a guide to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 (Ye Tianshi) for diarrhoea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V25),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diarrhoe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was used to build a prescription database of Chinese medicines for diarrhoea The software integration data mining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s according to "four natures", "five flavors" and "meridians" in the database and achieve frequency statistics, syndrome distribution, prescription regularity and new prescription analysis An analysis on 94 prescriptions for diarrhoe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ies of medicines in prescriptions, commonly used medicine pairs and combinations, and achieve 13 new prescription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prescriptions for diarrhoea in "a guide to clinical practice with medical record" are mostly of eliminating dampness and tonifying deficienccy, with neutral drug property, sweet, bitter or hot in flavor, and reflecting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of "activating spleenenergy and resolving dampness"

[Key words] diarrhoe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prescriptions; regularity of prescriptions

doi:10.4268/cjcmm20161228

泄泻亦称为“腹泻”,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水样为主要症状。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首载于《内经》,有“飧泻”、“注下”、“鹜溏”等病名之称,并对其病因病机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痛肠鸣,飧泻食不化。”这些理论均为后世对本病的认识奠定了基础。中医认为,泄泻是外邪、饮食、情志等原因导致湿邪困脾,脾运失职,肠道传导失司所致。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成湿,谷反成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而下降而泻痢作矣。”一般而言,泄泻可分为暴泻和久泄,暴泻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所致;久泄多因脾虚生湿或他脏及脾(如肾不暖脾、肝木克脾等)而导致水谷不化。湿邪和脾病二者相互影响,湿盛可困遏脾运,脾虚又可生湿。

叶天士在立方遣药方面具有“博采众方,别开法门”的特点,《临证指南医案》[1]为其临床经验的整理,集中展示了叶氏的诊疗经验和学术特点,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以《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为本,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叶氏在治疗“泄泻”中的用药规律,为后世的临床运用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记载的所有关于泄泻的方剂。《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是叶氏对泄泻病的临床经验整理,记录了叶氏对泄泻病治疗的常见证治脉案,故本文选取《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的所有方剂,包括初诊方和复诊方,但是其他病证脉案中伴有泄泻的,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

12 处方筛选

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其主症的病症,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皆属于本病范畴。通过筛选《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的处方,共收集治疗泄泻处方94首。

13 分析软件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4 处方录入与核对

将所筛选的94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分析。为确保录入的可靠性,在完成录入,再交由专人进行校对,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录入中药的过程中统一中药名称,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川连、黄连统一为黄连;广皮、陈皮统一为陈皮;淡黄芩、黄芩统一为黄芩;于术、生白术统称为白术等。

15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中的“方剂分析”功能,对各组方间的规律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23]:①提取数据,在中医疾病中输入“泄泻”,提取治疗泄泻的全部方剂;②频次统计,将所有方剂中单味药物的频次按照从大到小的序列排序,并导出到excel中;③组方规律,将“支持度个数”(表示在所有药物中同时出现的次数)设为18(支持度为20%),“置信度”设为07,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进行“规则分析”,分析所得组合的规则;④新方分析,首先进行聚类分析(核心算法包括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在聚类分析前,选择合适的相关度(本文为8) 和惩罚度(本文为2) ,然后点击“提取组合”按钮,发现新组方(核心算法是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并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的94首方剂中包含110味药物,对其进行“频次统计”,可得治疗泄泻药物使用频次高低的排序,其中使用频次≥5的药物共36味,见表1。

22 用药分类统计

在用药频次的基础上,将这36味常用药参考《中药学》中的药物标准及归经进行分类,如“茯苓”归属于“心、脾、胃经”,属于“利水渗湿药”,按照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序,见表2,3。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泄泻方剂组方规律的分析

对94首方剂进行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设置“支持度”。支持度是指在所有处方中同时出现的频次,如果支持度设置过高,药对及组合比较集中,但符合要求的数量偏少,如果支持度设置过低,虽然符合的数量多,但是指导意义下降[4],因此选择支持度为18(即20%),按照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高低进行排序,得到常用药对13个,中药共计7味,见表4。

在支持度为18的基础上,将“置信度”设为07,点击“规则分析”查看分析结果,“”表示左边药物时出现时,右边药物出现的概率,即当左边药物出现后,参数越接近1时,右边药物出现的概率越高,见表5。

24 基于熵聚类的泄泻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4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药物间的关联度 根据方剂总量及对系统的测试分析结果[5],选择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计算,分析治疗泄泻方剂中110味药物间的关联度,其中关联系数在001以上的共有药对245组,因数量较多,选取关联系数在002以上的45组药对进行列表,见表6。

24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的分析结果为基础,按照相关系数与惩罚系数的约束,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其中3味药的核心组合共37个,见表5;4味药的核心组合共8个,见表7,8。

24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再进行提取组合,可以得到新方聚类的药物组合13个,见表9。相对应的药物组合又可聚类为新处方,共13个,见表10。

3 讨论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是一个针对中医药数据分析集成软件,对中医药的研究及其临床运用提供指导意义。笔者基于该平台,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的94首方剂进行分析,探讨叶天士在治疗泄泻病中的组方规律。根据该平台的分析,发现叶氏在治疗泄泻上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①泄泻多因湿邪为患,治疗应祛湿为主;②脾胃为基本原则,叶氏提出“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③重视肝的作用,叶氏提出了“甘以理脾,酸以致肝”的治疗原则;④久泄从肾论治,叶氏认为久必及肾,提示“久泄无有不伤肾”的观点;⑤调理奇经,主要体现在调理冲任督脉等,这是叶氏最独到的治疗泄泻的理论。通过该软件,提炼出叶氏在治疗泄泻中最常用的药物有茯苓、陈皮、人参、白术、泽泻、甘草、白芍、木瓜、益智仁、厚朴等,同时也得出叶氏在治疗泄泻病中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陈皮茯苓泽泻、陈皮泽泻、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等,这些药对组合皆由四君子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参术健脾丸等化裁而来,可见其重用益气健脾、祛湿止泻之品。泄泻病位在肠,主脏在脾,主要病因为湿邪困脾,有“无湿不成泻”之说,而从叶氏在治疗泄泻中的常用药对中可以看出其在治疗中十分重视“健脾化湿”的原则。经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系统分析得出治疗泄泻的新处方有:①五味子、黄芪、茯苓、升麻,有补中益气,升阳止泻之功,源于补中益气汤,适用于脾虚不运;②青皮、黄芪、茯苓、升麻,青皮有疏肝破气之功,黄芪、升麻补气升阳,茯苓健脾化湿,可用于肝气乘脾所致的泄泻;③羌活、针砂、刺蒺藜、三棱,其中用针砂挑剔祛邪,刺蒺藜和三棱配伍可以行气消滞,加上羌活解表散寒之功,适用于寒湿困阻,脾胃不和之证;④肉桂、炮姜、刺蒺藜、三棱,其中肉桂和炮姜配伍可以温阳通脉,刺蒺藜和三棱配伍可以行气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证;⑤芡实、补骨脂、巴戟天、陈皮,芡实能够补脾止泻,陈皮可以健脾祛湿理气,巴戟天和补骨脂可以温补肾阳,相配伍可以用于治疗阳不化气,中气久虚证;⑥猪苓、草果、人参、茯苓皮,草果燥湿温中,猪苓、茯苓皮能祛湿健脾,人参具有补益之功,适用于湿滞困脾引起的泄泻;⑦半夏、针砂、苦参、香附,半夏化湿,苦参清湿热,针砂化积滞祛陈邪适,香附理气宽中,用于脾虚不运,湿热停滞之证,此方源于小温中丸;⑧菟丝子、补骨脂、枸杞子、小茴香,其中菟丝子、枸杞子既能温养奇经又能避免太过刚燥,补骨脂能补肾止泻,小茴香引诸药入奇经,适用于奇经阳气不升,下焦不固;⑨当归、升麻、地榆、麦冬,当归、升麻、麦冬具有补血养阴、升阳益胃之功,地榆凉血止血,适用于气血不足、中气虚陷之证;⑩神曲、黄连、香附、苦参,黄连、苦参清热泻痢,香附芳香化湿,神曲和胃消食,适用于食滞肠胃证;B11泽泻、厚朴、山楂、大腹皮,泽泻利水渗湿降浊,厚朴、大腹皮燥湿行气,山楂消食和胃,该方适用于湿困中焦、脾胃不和证;B12青皮、麦芽、黄柏、麦冬、葛根,青皮理气疏肝,葛根升阳止泻,麦冬滋阴生津,黄柏清热泻痢,麦芽健脾行气,该方适用于肝胃不和证;B13黄柏、当归、大枣、麦冬、葛根,当归、大枣和麦冬具有补益之功,黄柏、葛根升阳止泻,适用于胃阴虚弱证。

以上研究结果较为完整的展示了叶天士在治疗泄泻上的治疗经验。根据常用药物的归经、功效和分类,发现这些药物多为补益药和利水渗湿药,具有补益祛湿之效,并且多归脾胃经,显示出了治疗泄泻用药的集中性,说明了叶氏对泄泻的认识与现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相一致,均基于脾虚湿胜这一基本病机,在处方上遵循运脾化湿之法。另外,通过对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的分析,还发现,除了补益药和祛湿药常同时出现外,理气药、温里药、收涩药、消食药、清热药、解表药等也与之相配伍出现,如陈皮,茯苓,黄芪;菟丝子,补骨脂,小茴香;五味子,黄芪,茯苓;麦芽,当归;黄芪,木瓜,黄连;青皮,茯苓,升麻等。因此,认为在治疗泄泻的基础上,配伍药物多涉及理气、温中、收涩、消食、清热及解表这几个方面,这也正好论证了外邪、饮食、情志等方面在泄泻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该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基于软件系统,还提取出了治疗泄泻的新处方,这些新处方的药物也是基于补益药和健脾药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的,如黄芪、茯苓、青皮、升麻;猪苓、茯苓皮、人参、草果等。另外还发现,在新处方中的一些药物并不是叶氏在治疗泄泻中的高频药物,如枸杞子、地榆等药物在94首方剂中只出现了1次,由此可见,软件不仅可以提取高频次高相关的药对组合,还能提取低频次高相关的药对组合,提出高频次低相关的药对组合,为隐性经验的挖掘和发现创造条件[7]。形成的新处方,也为临床上治疗泄泻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方证明确、组方严谨、疗效确切的特点,这是中医药的优势,也是中医药新处方的重要来源。然后,几千年来,中医药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使得筛选工作不仅效率低还耽误了中医药的开发。而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名家的用药经验进行快速总结,后人可以有效的继承其学术思想和诊治规律,促进中医药的研发和指导临床用药,为中医传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其提取组合的新处方仍需要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进一步的验证[8]。

[参考文献]

[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8

[2] 李健,卢朋,唐仕欢,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54

[3] 裴文慧,刘继馨,吴嘉瑞,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帕金森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3):205

[4] 唐仕欢,卢朋,李健,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哮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53(14):1230

[5] 杨洪军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开发及运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8

[6] 李永亮,陈仁寿叶天士治疗泄泻学术思想探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5(10):20

[7] 卢笑晖,单崎玮.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卢尚岭教授治疗头风病用药经验[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5

[8] 张艳,崔丽君,韩涛.数据挖掘《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痢疾组方规律[J]中医药信息,2014,31(5):72

上一篇: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高龄骨质疏松的... 下一篇:一道禁止令一桩失败的求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