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时间:2022-05-20 06:00:09

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近日,卫生部长陈竺对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前景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说:“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那么,中医学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卫生部长为什么要说中医有望对现代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我特别采访了我国著名医学家、中华医学分心身医学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全面解答并进一步阐述。

环境――形神医学模式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记者:我们知道,中医学模式其实就是环境――形神医学模式。那么,这种模式是如何在中医学中具体体现的?又是如何使整个中医学紧密有机地融合成一体的呢?

何裕民: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就病因理论分析,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中体现了上述模式的基本精神。其中外因主要是讨论自然因素对生理机能的影响,内因、不内外因则涉及到社会、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医病因理论中,把情志内伤、饮食失节和劳逸过度(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等主要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相关的因素视为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过程,事实上就是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对患者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在系统层次上作出判断的过程。《内经》反复要求医家诊病时:“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凡诊者,必知终始,又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并指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何病能中。”这些论述中都含有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

中医治疗学也为这种基本精神所主导,中医理论强调治疗须顺应天时地势等自然因素,并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主张:“天寒无刺,天温无疑。”许多医家指出春夏用药慎投收敛之剂,秋冬用药少给发散之品;须注意‘佣寒远寒”,“用热远热”,严寒隆冬,少用石膏,大热酷暑,附桂减量……所有这些,都兼顾了时间季节等因素。

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还体现在确定具体治则时,应兼顾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养、地区习俗风尚及个人经历遭遇、喜乐好恶、起居饮食等因素。金元四大家中,生于战乱动荡之时的李东垣,见时人疲于奔命,多致脾胃虚损,故治疗着眼于培补脾胃元气。生于中原的张子和,目睹当时百姓喜补恶攻,纵然服补药致死,终不觉悔,遂倡导以汗、吐、下三法祛邪安正;生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朱丹溪,见南方之民多阴虚湿热之体、却又好用辛燥之药,便力陈辛燥之弊,谆嘱东南之人以滋阴降火为主……中医辨证论治中强调审因论治,即包含审辨社会、人事和心理等各种因素在内。 上述基本精神促使历代医家重视对患者精神异常、情感波动等心理病态的调治,并创造了丰富有效的一整套身心调治手段和方法,如语言疏导法、转移情感法、以习平惊法、厌恶反胜法、药物调理法等等。其中,大多数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模式中。人被视为形神合一,生理和心理活动相互协调、统一、健全、完整的“人”。这一精神促使人们认识到医患之间建立和保持密切配合的良好关系,调动患者本人健康精神的心理活动,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都有着积极作用。

重视预防,强调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卓越思想。《内经》等医学经典著作中这方面论述颇多,内容丰富。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则:要了解,以便顺从环境变化的客观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其次,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上、人世间的一切事宜变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自控能力和自稳能力,力求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以使“形与神俱”,保持心身健康,防病于未然。如《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些原则同样渗透着环境――形神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贯穿于中医学之总体,并起着主导作用,使整个中医学紧密、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为什么说中医有望对现代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何裕民:西方医学中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生物医学模式”,分子生物学是它的基本学科。这种模式认为:各种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定的生物学懈剖的、生理的及生化的量来说明。因此,根据这一模式,医师只要根据病人身体检查结果和理化测验所得的数据就能诊治疾病。这一模式忽略了诸如心理、社会等因素对躯体及生物过程的明显影响。生物医学模式不仅要求把疾病视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而且要求根据躯体(生化或神经生理)过程的紊乱来解释行为的障碍,甚至要求对包括“精神病”在内的所有疾病都用物理、化学机制的紊乱来理解。这一模式对西方医学工作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健康和疾病在很大程度上还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等因素有关,而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其次,生物医学模式中,特异性生化偏差一般认为是诊断某种疾病的特异性指标。然而临实却告诉人们,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非是“确凿无疑”的,有时也许仅仅表明患者有潜在的疾病,甚或只是一种个体差异,实际上被测者并没有生病。因此,诊断疾病的生物学指标的存在,充其量只是规定了人类生病的一个必要条件。或者说是重要条件,而绝不是充分条件。最后,作为生物科学性质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理学等有关学科,不论它如何高超,也不代表医学,因为它们可以同样充分地运用于动植物学领域。而医学的核心则是人,它以生病的人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病。这些局限性已影响到医学科学和医学事业的顺利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心理及行为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忽略这些因素是难以解决许多医学问题的。因此,转变西医学传统模式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一些医学专家提出要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替代之,这一倡导激起了强烈反响和普遍关注。

总之,中医学具有环境――形神医学模式。它注重自然、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这一模式的基本精神主导着历代医学家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表述而言,中医学模式有朴素、简陋之嫌,但却具有丰富而合理的内核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包括可以为未来医学合理模式的确定和完善提供启迪和借鉴。因此可以说,中医学模式有望对未来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带来深远影响。

上一篇:痛风患者的饮食原则 下一篇:迟到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