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及原则研究

时间:2022-05-20 01:52:1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及原则研究

摘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充分利用自然之力,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同时,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该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思路指导下,水利部提出“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强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复的技术和经验。目前,我国在生态修复的技术和理论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水土保持关系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环境压力和能源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加快生态修复速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的概述和中外现状

1.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的状态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生态修复主要对被污染的环境或由于水土流失而破坏的环境而采取措施,使得风化的区域或是地表或是水土流失破的环境慢慢恢复都被破坏之前的状态,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末污染前的状态,从而整体中提高水土流失保护水平,提高环境的综合治理。

2.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研究具有积累性好、综合性和连续性强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多应用与大型矿区、大型建筑场地、森林采伐迹地、受损湿地等生态恢复方面,研究的焦点领域是土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

3.目前,我国在处理水土流失中生态修复问题时,主要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指导理念。人和自然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遵守各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基础上,以最小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新最先进合理的技术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加快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周期。与西方发到国家相比,与我们提出生态自我修复比较接近自然修复。但我国则更注重对由于水土流失而破坏的自然地形,地表,土壤和植被等多种自然指标,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更倾向于利用自然的恢复能力,修复自我,再辅助人类的相关技术和管理,加快自然自身恢复速度。

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原因

(1) 独特的地形地质地貌的影响。

我国地形复杂,地貌多变,从整体来看,是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山地面积占据了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地势高,坡度大,雨水来临时候容易受到冲刷,水土的滑动容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地形地貌并存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交错而生,卡斯特地貌等多种地貌共生,许多地区土质疏松,风化严重,加上我国年降水量不平均,降水量多集中在春夏两季,雨水高峰来临,多暴雨,容易对疏松的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地区形成很大的冲击侵蚀,因此,地质的疏松,地形的复杂,暴雨集中的降水气候条件,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2) 绿色植被覆盖率偏低。

经过几十年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2011年为止,我国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草,灌木等低矮植被的覆盖率为45%,另外还有约15%的农业庄家覆盖率,另外还有5%左右的居住交通等用地,剩下的10%为没有植被覆盖的沙漠戈壁雪山。绿色植被的覆盖率对改善地表径流,减缓水土流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水旱灾害变多。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不断攀升,我国的气候越来越明显,整体气温不断升高,降水减少,连续持久的高温干旱造成地表的植被枯死,土地沙化,当季节性暴雨集中来临之际,很容易对地表形成冲击和剥蚀,带走更多的土壤,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 人为原因

(1) 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

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粮食,燃料,能源的需求量大,种类多,在我国生产力上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粮食的增产,能源的索取,多是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开采模式,不断加大开垦的面积,不断砍伐各种树木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人口基数和各种生产生存需求,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过度养殖,过度放牧,片面强调粮食产量,盲目扩大种植开垦面积,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2) 交通道路规划设计建造不合理。

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了我国对高速运输方式的需求,原有的交通网络以及不能在适应不断发展是社会需求,因此,伴随着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我国的各地交通道路建设迅速的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到相关技术水平,投资规模,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科学的设计,很多交通路线的修筑难以符合当地的水土流失保护的实际情况,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加重了整个区域的水土流失速度。

(3) 执法力度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力。

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中央到政府都呼吁加大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但现实中,更多的是空有多部完善的法律法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力度不严格,法律是去了其威慑监督的作用,在水土保护的法律贯彻落实状况尚待提高。

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的措施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观念。

结合当地实际,讲解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基本农田、调整产业结构、封禁治理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的好处,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为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种植和养殖业结构,引导农牧民实施舍养、圈养,压缩经济效益低但对生态破环严重的山羊数量,在人工种草方面,确定以草定畜,草畜结合的工作思路。

密切生态修复和人类采用技术防治的关系。

人工治理主要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生态修复则是顺应自然规律,遏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着重加速

恢复地表植被覆盖;二者都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支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生态建设中,既要

发挥人在生态修复中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结束语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水土流失的管理保护提高到战略地位,将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生态技术,生态环境管理理念同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功能相结合,用先进生物手段,科学环保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速度,使我国的生态建设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谐,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苏志成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探讨 [期刊论文]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2年2期

[2] 何建华 对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期刊论文] 《山西水利》 -2005年6期

[3] 任海军 任美丽 包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关问题的探讨 内蒙古水利-2007年4期

上一篇:探讨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农田水利工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