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耒耜”

时间:2022-05-20 07:48:13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的演进和发展与国家的盛衰息息相关,如果要通过一两件农具去了解我国农业演进的过程,那么从这件古老的农具――“耒耜”入手,是比较合适的。农业史的开端有一种说法是:“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耒和耜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复式农具“耒耜”,二者的结合看似为一种简单的农具改进,其实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耒耜,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耜作为一种新的独立农具,一般称为耒耜,但有人却仍称之为耜,或仍称它为耒。耒、耜及耒耜是怎样的农具,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课题,也是一大难题。对于这些农具的发明时间、形体结构、使用功能等,一直没有一个圆满的解答。近几年,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耒、耜以及耒耜的认识正在逐渐趋于一致。

耒,是原始农业早期使用的一种重要农具,由采集时代过渡而来。基本形体就是一根适于手握的木棒,将木棒的一端或两端砍成或烧成尖状即成。木棒是制作耒的主体材料,但也有少部分的耒是用兽骨或尖石块制作。耒的主要功能是为播种时在地面上戳出洞穴,以便向穴内播种。人们选择用“耒”来戳穴播种,与当时所实行的刀耕火种方式相适应,并非人的随意选择。

关于耜,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如《易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诗经》有“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等。“耒”和“耜”结合后,由于既有人称之为“耒耜”,也有人仍然称之为“耒”或“耜”,所以在历史上对于耒、耜和耒耜的记载存在混淆现象,其实多数文献所描述的耜,并不是原始农业时代的原始耜。所以我们在研究耒、耜及耒耜的时候需要避免将三者混淆。对于原始耜可以做这样的解释:耜,由采集时代过渡而来的原始独立农具,多为石制,也有骨制、蚌制和木制。形体不规则,多为近似树叶形或圆形片状石板,一边有刃口,另一边有较厚或略带小柄,用以手握。主要功能是挖土、掘土,应列入耕垦农具,和耒结合后成为装柄的复式农具,称之为“耒耜”,但历史上仍有人称其为耜,应注意与原始农具耜相区别。

耒与耜的结合是生产力的需要,更是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必然结果。耒的元祖是尖木棒,它的主要用途是为播种戳穴,在戳成的穴中放入种子,使之发芽生长。这种戳的动作,用尖木棒似乎还是比较合适的,而且不大容易损坏;但如用以挖土、掘地的话,其尖端就比较容易损坏,而且仅仅用木尖的掘土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不得不在土掘松之后,再用耜类工具将土挖出来。所以原型耒是很难用以进行耕垦的。

耜的表面积比较大,耕地、挖土的效果比耒好得多。不足之处在于使用耜需弯着腰或蹲下身子操作,容易疲劳。长期的实践,特别是骨耜(铲)的发明与应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有柄的耜比无柄的要好操作,哪怕柄比较短。但将石耜做成有柄是困难的;而骨耜(铲)的柄比较短,于是人们想到,如果将耒绑在耜上,使耜有一个较长的柄,不仅可以站立操作,使受力方式发生变化,而且使同时用上手和脚的力量成为可能,甚至还可以用上杠杆的省力原理,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同时由于工作部分是由坚硬的石质或骨质材料制成,既锋利又牢固,于是耒和耜互相取长补短,结合成了一种新的农具――耒耜。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之深”,这一改进不仅翻地更深,更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戳穴播种变成了条播,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大增加。可以说,有了耒耜,才有了今天我们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耕”。耒耜的出现又打开了农具新品种发展的大门,为铲、锹、锨乃至犁、耧车的发明与发展迈出了第一步。所以,如果说耒和耜是农业史的开端,那么耒耜就是农业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随着铲、锹、锨乃至犁、耧车的产生尤其是耕犁的出现,耒耜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至春秋以后,除少数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外,社会上已基本不存在“耒耜”这种农具了。

上一篇:一朵蓝色的新教育玫瑰 下一篇:不同基质pH对短梗五加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