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浸润校园的尝试与思考

时间:2022-05-20 07:14:04

创新文化浸润校园的尝试与思考

回顾校园,现今艺术课专用的教室层出不穷。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得每一堵墙都说话。”有不少老师主张通过艺术橱窗、名人字画、书画走廊、艺术化的视昕环境等营造美的环境氛围。然而,有时这些布置物仅仅起到了“装饰”“丰富”的作用。校园的环境还离不开孩子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意的表达,我们应探究如何设置“新型艺术空间”,真正把美与创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一、敲钟:创新型艺术空间在现今小学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

纵观当代,资讯科技、经济金融、文化艺术等领域都高速发展。其中,从事广告、建筑、时装设计、电影、音乐等行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升。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指出:“在当代社会,知识、创意及人力资本正在替代传统自然资源和有形劳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主要源泉,而人才,尤其是创意人才的集聚则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创意人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现今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反应能力快,渴望表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美术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插旗:创新文化浸润持续可发展的校园美术空间

艺术空间应是以创新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美术空间。将孩子创造力表现的过程、多形式的作品直接运用到艺术空间的展示区域,将原有专业教室深入建构,使其建立一种与艺术教育互生、互补、交叉融合、和谐、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遐想:创新美术空间的能量无穷

1.孩子自己创造的校园环境彰显“家”的思考

以往的校园等艺术教育环境的设计力求把校园的人文、历史、景观和审美结合。如浮雕长廊、精心修剪的花草等,然而忽视了“艺术空间”的生命力,即艺术教育的核心――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能把孩子创造性的过程和作品展示成校园一角,更能彰显孩子们对于“家”和“美的生活”的思考,融入美育思想。

2.学生原创作品的主题展厅融合艺术韵味

国内已有很多艺术空间、艺术展览馆收藏了大师的书画墨宝等以供欣赏。在校园中的艺术空间如果能更多展示孩子们的原创作品以及创作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创新力,同时不仅避免了静置的作品多是挂在墙上,少有光顾的情况,同时也给予孩子们美的创造平台,去欣赏、交流同龄人的作品。

3.在艺术空间的搭建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行动力

这种艺术空间创设区别于传统,从创设规划、实施过程、健全完善各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观察思考、创新设计、实践动手、制作完善、独立思考、合作分工、引发联想、以新视角看待平常

事、尝试换位思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尝试新的事物,对于学生的创新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通过孩子们的双手,运用新型材料,甚至是废弃材料布置,也为艺术空间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原动力。

四、小试:艺术空间在校园内的创设

1.平面创新作品在艺术空间中的展示

倡导让学生自己邮郑运用多元表现材料、尝试综合表现技法,将平面创新作品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构建艺术空间。如,进行主题绘画、利用废彩纸、彩布拼贴的“彩色玻璃窗”、模仿大师克里姆特运用层叠画法、装饰贴画完成的壁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艺术空间的一部分,如,形成一面壁画墙、形成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经典――一扇彩色玻璃窗等,从而,艺术空间展示更有形式感,视知觉的感官体验更强烈,孩子们稚拙的作品使艺术空间的气息更为质朴。

2.立体创新作品在艺术空间中的展示

倡导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多元表现材料、尝试综合表现技法,以多样的表现形式自主动手,“堆砌”出艺术空间。其中,材料多为废弃纸板、废弃纸筒等,材料的多元性也考验“设计师们”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发散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创新、独特的表现手法往往令人眼前一亮。如,利用废旧KT板上2人一组创作“自画像纸牌”,表现材料有废纸巾、版画刀、丙烯和水粉颜料、木胶等,表现技法有画、刻、搓、揉等,最后形成大幅牌面在艺术空间中形成装置,构建了艺术的空间;设置数字艺术空间,形成艺术空间中的互动区域――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为一体,结合电脑绘画、手绘板等现代美术形式。

五、思考:艺术空间的完善健全

1.倡导“就地重组”的创新理念

在培养新世纪创意人才的要求下,许多新的材料、新的表现手法也能走进艺术课堂:砖块、石头、水泥、废旧垃圾等等,有许多东西通过再利用,通过学生们的想象、设计能让它们重新“活过来”,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即媒介材料的潜在艺术表现力。从而构建重组的艺术空间,同时也更新了感官体验。其中,不同的材料在同样的作品制作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材料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制作兴趣。

2.倡导“装置堆砌”的现代艺术

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从而进一步丰富艺术空间,形成“自然的、发展的、创造的、新型的、感官的、多维的”体验空间。

同时,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装置堆砌的现代艺术对于孩子们的创造力实践培养更具直接性和趣味性。

3.倡导“以生为本”的设计思路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包含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种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建议和成果,尊重其对于艺术空间中创设事物的表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展示。

4.倡导“感官体验”的空间构想

多感官空间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六、展望:艺术空间在今后发展中的完善

环境是创新的媒介载体,视知觉生态空间具有“自然与发展”“装置与艺术”“创新与思考”“重组和构成”“感官与思维”等几大特性。决定了在艺术教育中,为学生的创新氛围的铺陈、创新能力的锻炼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实际发展中,空间分组规划、空间利用范围、空间可持续调整等都是需要空间管理者,也就是艺术空间在设置时要统筹布局和安排。

上一篇:浅谈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一篇:衡阳绿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与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