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

时间:2022-05-20 06:42:51

文字的力量

自20岁起,我一直是中国书面语言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我出生于英格兰,在纯粹的英语世界度过了我生命中的头20年,而在这个字母和语音书写体系的世界里,字形与字义没有任何联系。

1973年,我第一次在香港接触到中文字,从第一天起,事实上是从第一个早晨一一我就开始痴迷于这样的念头,以绘画的方式书写能够传递意义的符号,即使读者不懂如何发音仍能理解这些符号表示的意义。

从那个早晨起,我理所当然地从“一、二、三”开始学起。第一周结束时,我就买了一本根据偏旁部首排列的汉英字典。每天我买一份中文报纸阅读,虽然一个字都不会念,我寻找重复频率高的字形,然后试着在字典中找到它们。

这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很自然,我试图破解的、如同密码一般的汉字,不是简体字,而是繁体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在字典上利用部首查字是可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能找到。我会花很长一段时间寻找那些部首非标准化的文字,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我查找到了很多字,同时对每个字都获取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即使我并不懂中文语法,也不知道找到的字该如何发音。

多少年以前我学习汉字的方法显然是低效的,但这教会我部首的规则,同时也给了我一种清晰的感觉,字义与字音是无关的(“猫”这个字是个明显的例外)。部首法在现在的汉语字典中很难运用,这是因为简体字的影响,以及拼音在如今的大行其道。但我怀念部首法。

伟大的作家林语堂在他的《吾国吾民》里深入探讨了汉字在早期中国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这部出版于1936年的杰作至今仍是中外作家试图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及信仰所作总结的最佳作品。

林语堂先生认为,汉语单音节象形文字的基础,是导致帝王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长盛不衰的原因。换句话说,中国拥有至少3000年连续且有记录的文化这一事实是汉字存在的直接结果。他的论据如下:

“由于它们的自然底本质,中国文字在口语发音中不易多所变化,”林语堂先生写道,“同一记号,在不同方言中,可以读作各别的声音,不同的方言甚至可以视为不同的语言。如基督十字架的记号在英文中读作Cross,在法文中可以读作Croix。这是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贯性具有密切的关系的。更重要于此者,使用此等文字使吾人隔了千百年以后还能直接诵读孔氏经书。孔氏的经书在吾们自己的纪元第六世纪时几将变成不可诵读。试一想及此,很觉有趣,倘真遇到这样情形,孔子的尊崇地位将受到何等影响呢?”

我想他也许是对的。从某种方面看,这种长盛不衰可以被视为消极的,因为其导致的思维定势使得发生根本的改变显得困难。你或许可以辩称,汉字阻止了中国运用其对造纸、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使之更进一步的可能性,实际上,这最终在欧洲发生了。但就总体而言,我觉得这是积极的。文化的延续性是如此珍贵,中国人可以朗诵1300年以前的唐诗,但我甚至不能读800年前的英国诗歌。

出于这一原因,我相信在中国小学里,为了教小孩读中文而强调拼音也许不是明智的决定。

我记得几年前,在湖北省三峡大坝附近和一个8岁男孩呆在一起,我请他读课文给我听。他坐在我身边,我可以看见书里每个汉字上面的拼音发音。我可以看出他是在读拼音,只是偶尔扫一眼书中的汉字。

作为我的关于部首法字典评论的附言,我想做如下补充:计算机革命对于汉字学习具有巨大的好处。今天,如果我看见一个我不认识、也不会读的字,我不需要猜,也不需要依赖部首法。我可以把它写在我的智能手机字典上,字典会立刻告诉我这个字的发音和意义。

好了,这就是进步。

上一篇:加拿大木材抢滩而来 下一篇:金融中心走势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