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时间:2022-05-20 06:27:3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过程,就是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学生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将这些动机和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内化和外化是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在整个...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容的内化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外化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高校应该营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建设优良的文化环境、建立深厚的理论支撑、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的内化与外化。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内化 外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已成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把这项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即通过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发展转化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在内化作用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作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过程,就是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学生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将这些动机和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内化和外化是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育内容的内化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人的思想动机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学生只有树立起了某种思想意识,才会有某种行为的发生。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首先解决内化问题,这是整个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化,就是把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意识,使之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相应的观点和要求,并自愿将其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依据。内化是个复杂的过程,要处理好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四个环节。

1.认知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认知是学生通过感知、观察和思维,形成对认知对象及其意义的理解,进而对是非、善恶、美丑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注意,即受教育学生对外部刺激产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是认知过程的起点,若引不起注意,整个认知过程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下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提倡“人人参与、人人践行、人人受益”,尤其要凸显“人人受益”,让广大受教育学生感受到在践行荣辱观过程中,自己个体需求的满足,要以“人人受益”为切合点,把社会要求与个体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并保持受教育学生的注意,为认知过程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理解,它是在注意的基础上的继续认知。引起注意仅仅是认知的起点,理解才是认知的深化。这里所说的理解应具有三个层次,一是受教育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准确自如地表述所学的内容,这里强调的是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死记硬背;二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精神实质,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正确地提炼概括;三是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举一反三,演绎推理,也就是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最后是接受,就是受教育学生在与现实的结合中,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判断、评价、选择,最后纳入自己的观点体系,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融为一体的过程。这是认知过程的完成,如果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就会为教育的成功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2.情感是内化的催化剂。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都会有情感上的评价。在教育过程中,把外在的知识转化成个人的观点和信念,除了需要深入思索外,还需要对知识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情感因素是我们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的因素,它是教育内容内化的催化剂。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突出教育内容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论与现实相一致的根本特点、对现实的巨大指导作用以及对于个体的重大意义。要让大家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所接受教育内容本身闪烁出来的真善美的光辉和对社会、对个人所具有的巨大现实价值,从而使大家在认知过程中作出积极的情感上的评价,从而与教育内容一起被纳入人的观点和信念之中。

3.信念是内化的精神动力。信念是指人对教育内容的深刻理解、真诚信仰与坚决执行的态度。这是教育过程中“内化”的最高层次。它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意识,是认知和情感的“合金”。也就是说,信念的形成需要通过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只有当受教育学生对某种思想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时,才能对它深信不移,才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信念。同时,信念的形成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当受教育学生的认识与其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时,才能产生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照顾到受教育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和审美情趣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分层施教,通过对有关知识内容的逻辑严密的论证解释,通过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受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使受教育学生在听、看、思、议、做等反复进行的过程中,去选择、理解、接受和内化我们的教育内容,形成坚定不移的信念,实现真正的内化于心。

4.意志是内化的重要保障。这里是指大学生在践行自己所信仰的原则、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它对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到调节、监督、控制作用,是促使一定的品德行为反复出现并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即使有了深刻的品德认识,若没有顽强的毅力,其行为也难以坚持不懈,良好的品德也不会真正形成。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外化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解决了内化问题并不是教育的完成。对于荣辱观教育来说,绝不仅仅是观点、体系的知识传授,重要的是要把内化的教育成果转化为受教育学生的实际行动,并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也是对教育成果的最终检验,更是对内化的一种巩固和升华。可以说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而外化又是根本,是落脚点和归宿。如果二者一旦脱节,就不会完成教育的任务。所谓外化,是指受教育学生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在多次重复中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荣辱观教育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知、情、信、意应属于内化的范畴,没有知、情、信、意作基础,就不可能有外化的实现。以认知为开端,经过情、信、意的强化,最后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因此,荣辱观教育过程大致可分为提高认知、丰富情感、树立信仰、锻炼意志、导入行为几个基本环节,少了任何一个环节,教育目的也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处理好内化与外化的辩证关系,在内化于心上着力,在外化于行上立足,既要着力解决好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的问题,更要立足于解决好把受教育学生已形成的观点、信念转化为一种实际行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的内化与外化路径

人的思想品德经过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运动而最终形成,但这只是主体内在矛盾运动转化的心理过程。其形成与发展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和人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的统一。因此,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构筑,注重教育氛围的营造和现实条件的充分挖掘利用。因此,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的内化与外化。

(一)营造舆论氛围,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宣传力度

在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工具,通过开辟专题、专栏、专家讲评、师生论坛、信息快递、访谈讨论、公益广告、典型推介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同时,深入挖掘宣传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以及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所形成的典型经验和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既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好各种传播工具的舆论监督作用,扬善抑恶。既从理论层面,更从身边事、点滴事的现实层面去关注去引导,努力构筑起追求真善美、抑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氛围,进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人人受益”的现实氛围。

(二)强化理论支撑,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加强学习。这一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知识的朴素感知,大学生要真正静下心来,有组织有计划地从理性层面上去学习、去把握。只有学深学透,才能理解接受,才能为弘扬一种社会行为提供内在的理性支持,而且自觉坚持下去。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研究。这一研究要注重从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中,从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的文化建设、科学发展、校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紧密联系中,去深化研究领域、拓宽研究视野,深入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不仅要在实践层面得以体现,同时更要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优化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蕴。先进文化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只有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文化环境,才能使荣辱观的树立有依托、有基础、有底蕴。要强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各类文化宣传阵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和利用效率;既要注重内容上的创新、挖掘、提炼,也要注重形式上的丰富多彩。

(四)健全四种机制,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他律保障

1.领导工作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动员校园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工作之中。

2.典型示范机制。要善于挖掘校园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用先进带后进,利用一个闪光点,照亮周边一片人。要注意把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结合起来,把典型引路与面上推进结合起来。

3.激励机制。在各级各类评选表彰中,都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作为重要内容和评选指标。对于先进典型,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4.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纳入到学生守则、教师职业道德、党员操守等行为规范之中,使之具体化,直接涉及人们的一言一行,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江胜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8).

[2]程婧.思想政治工作内化外化规律探析[J].党政干部论坛,2002(12).

上一篇:空气潜孔锤在灰岩地区水文凿井工程应用中应关... 下一篇:抓实机动车驾驶员源头管理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