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长效机制

时间:2022-05-20 04:48:14

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长效机制

现代化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口变动就是农民进城当工人。在我省苏南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逐步形成,外来农民工急剧增加。大量农民工的涌入,不仅考验着苏南的承载能力,同时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近年来,苏南各市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依然使农民工处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使农民工适应城市、融入城市,根本办法在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快构建起农民工市民化的长效机制。

转变观念和创新制度,真正落实农民工的法律地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农民工真正拥有产业工人的身份,除了依靠国家政策外,更重要的是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尤其是要建立和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编织一张保护网。

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歧视性的城乡两种身份的户籍制度是中国公民之间的最大不平等。虽然近年来苏南地区放开了城镇户籍限制和就业限制,但并没有动摇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限制的根基。因而,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居民户口差别,使农民工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居民地位,不再是城市里的“二等公民”。目前,农村人口获得城市永久居住权还比较困难,改革户籍制度的重点是让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国民待遇,让农民有迁徙的自由。同时,要尽力纠正“城市保护主义”的错误做法和对农民工的各种就业限制。

二是建立涵盖外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外来农民工不能真正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因此,政府应体现社会公平,给予农民工应有的社会保障。首先,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优先建立。其次,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劳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患病难以避免,建立医疗保障制度是其现实需要。再次,建立面向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会救助制度。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同时也处于相对弱势,当其基本生活难以为继时,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救助。最后,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农民工从事职业及年限等具体情况,将其纳入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

三是增设农民工免费法律援助机构。农民工往往缺乏法律知识,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设立针对农民工的免费法律援助机构,在农民工中间普及法律知识,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使农民工学会借助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建立平等和谐的新老市民关系

农民工进城后,他们所受的教育、在农村接受的文化观念、养成的生活习惯等,使其无法很快地融入现代城市。而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害怕他们抢走了工作机会,担心他们会影响市容和社会治安。此外,城市媒体舆论导向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农民工进城带来的负面效应报道较多,更增加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和不友好又导致了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不认同、不满意,进而转化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在交往中的互不谅解、互不认同,有时甚至发生剑拔弩张的对抗。因此,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对市民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平等地对待农民工,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政府和传媒应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城市居民尊重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合法劳动和权利,培育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认同感、亲和感,推动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朝良性发展,提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交流互动的机会,逐步化解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从而在全社会逐步造就尊重农民工的氛围,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营造良好的人文平台,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进一步转化。

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尽快融入现代城市

农民工是不可能自动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的,农民工问题除了制度和政策上的限制外,教育程度、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不断地改变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工就是这种社会变迁的产物。他们远离家乡来到城市打工谋生,这本身就是其现代文明意识的一种觉醒,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实际行动。但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农民工思想意识的觉醒同社会的巨大变迁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很多传统的东西还不能从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抹去,在日常生活中仍旧继续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这也使其与现代化的城市格格不入。因此,只有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才能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加快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一是要克服农民工的过客心态。由于户籍和土地流转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农村,加上城市中偏见与歧视的客观存在,农民工大多有过客心态,缺乏主人翁的意识,认为城市再美丽,建筑再雄伟,环境再干净,那是城市人的城市,与农民工无关。因此,必须克服农民工的过客心态,培养农民工的主体意识,增强农民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如此,农民工才会自强自立,才会关心社会、爱护城市,才能转变为新市民。

二是要加强农民工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法制观念和城市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逐步引导农民工破除封闭保守、自由散漫的小农思想意识,形成与现代城市生活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准不断跟上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其次,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目前,农村教育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加强教育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以使更多的后备劳动力能接受到职业技能的培训。再次,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由于国家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形成一个难题,当前应加大改革力度,实行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三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劳动者参与就业竞争,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基础,掌握必要的专门知识和职业技能。对进城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大多年轻力壮,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是与城市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必须通过相应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适应城市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才能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实现向新市民的转化。这就要求政府和农民工共同作出努力。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符合多层次需要的职业培训网,发挥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方合作做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进城的农民工应明确提高职业技能对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提高素质的自觉性,尽快完成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内涵转化,真正成为合格的城市居民。

(执笔人:高峰)

上一篇:感受“新苏南现象” 下一篇:群众呼声是政府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