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时间:2022-05-19 07:34:42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正是实现新课改的一剂良方。并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赏识教育的运用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61-01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育学生时,往往是批评多于鼓励,甚至常使用一些刺激性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本意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短处来唤醒学生,这种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却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新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而赏识教育正是实现这种教育改革的一剂良方,它促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家,充分舒展学生的心灵、发展其潜能,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成长。

一、关于“赏识教育”及其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讲的是心理研究员向校方提供了一份学生名单,并说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名单中的学生都是天才,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其实,提供的这份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研究员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对名单上所有学生要抱着坚定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份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和喜悦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努力,结果学习成绩有了飞速的进步。这就是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而“皮革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将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用在教学当中就是“赏识教育”,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并予以赞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行为,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是激发学生突破困境,好学上进,勇于探索、心身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

二、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关注优秀生,又不能忽略中下游学生。陶行知先生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身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的自信。赏识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导火线。只有真正赏识每个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正如古人所言“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二者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能激活,才能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这种氛围的建立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三)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身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赏识教育创造机会,如“辩论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课文情景表演”等。我在班上开展了课前五分钟“美文欣赏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有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星期五,该轮到我读美文了,之前,为了找到好文章,写出深刻的读后感, 我绞尽脑汁, 希望能表现出色……今天我走向讲台时,有点紧张,但感觉挺好,尤其是走下讲台时,老师和同学鼓励的掌声让我感觉太棒了! 我要争取做得更好。”这种“棒”的感觉,难道不是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所追求的吗? 这种“棒”的感觉是大家欣赏美文的掌声烘托出来的, 是教师精心设计创造出来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还学生以学习和发现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给予更多的肯定。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要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时,教师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耐心的指导,细心的呵护。教师只需多一点耐心,可对一学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他能让学生提高自信心,获得审美的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从而提高阅读水平。事实证明这是可以成功的。

(五) 在作文教学中,多寻找闪光点

在作文教学当中,充分利用评语的作用,多肯定少批评,并鼓励学生养成多练笔的习惯,一定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习作评语是学生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鼓励因素。因此,在批改学生作文中,我们要多加肯定,少作批评。笔者在评改作文时,从不注重学生作文中存在多大的毛病,而是在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有时是一个词、一句话,有时是写得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是有价值的创意……这么一来,学生的热情高了,往往会自觉地去延续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要求学生写随笔,将满意的作品投到学校的广播站,好文章一经播出,班上会给他加上操行分,期末将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越来越浓厚,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赏识教育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因人施赏,赏识教育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它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赏、因人施爱,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赏识。而赏识的度如何把握没有统一的标准,要依据教师自身的认识和阅历经验,也因赏识对象的个体差异而存在差异。

赏识要及时,赏识的作用是使被赏识者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从而增加心理指向性,并具有维持和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如果对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或进步不是趁热打铁而是事过境迁后再进行赏识,就会削弱赏识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一些后进生,他们最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

将赏识教育与批评、惩罚教育结合起来,赏识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批评、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教师教育学生就像种花要施肥浇水,修枝剪叶一样,赏识教育就像施肥浇水,批评、惩罚教育就像修枝剪叶。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两种教育只有有效、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信心,已是必不可少。赏识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赏识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享受自信的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赏识学生,给学生的心灵一片蓝天,鼓励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2]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桂贞.赏识教育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

[4]吴应存.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之我见[J].读与写杂志,2008(3).

[5]钱陈卫.语文教学与赏识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0).

上一篇:海峡两岸传媒语言差异分析 下一篇:浅析视错觉对室内设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