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地平线上》的“大美”

时间:2022-05-19 01:46:26

解读《西地平线上》的“大美”

20多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如今当我们徜徉于文学天地,走进高建群时,依然还不得不带着一丝迷惘去探讨《西地平线上》中“世间有大美”的内涵。

《西地平线上》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选课文,文章中高建群三次从不同侧面去描写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每次描写都紧扣作者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富有激情与文采地描述了这种“世间大美”。然而由于一部分执教者缺乏指导学生阅读审美活动的能力,加之高中的学生没有审美经历,特别是没有阅读审美的体验,对“世间有大美”的理解也就只能浮于表面了。

笔者听过许多老师的课,他们从三次落日不同的时间、地点、形状等各个方面去探讨“大美”的内涵。于是自然美、风情美、死亡美、英雄美被顺理成章地诠释出来。一节课轰轰烈烈,学生也积极踊跃,“大美”的概念似乎被完美、全面地阐释了,但如果学生要继续追问:“这样的落日为什么就美?这为什么就是人间的大美”?恐怕老师是谈不出所以然来的。

笔者认为,“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线上的美,是西部风情的美,也是西部历史与人文的美。好的散文有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即独特的语言文字。其中“情”是核心,也是理解“大美”内涵的关键所在。

三次落日都有“雄伟”这一特征,但又有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文章的三次落日实际上是作者对生命的三种不同感悟,确切的说是对待死亡的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一次的观看,一般来说,许多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这一次落日体现了落日对人间的不舍,也体现了作者对美的不舍。临死之前对人间的不舍和依恋,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了,试问,这样的理解能解释“大美”的内涵吗?其实这样理解只是表面的。文章中提到“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着它的我们。”此句不仅人情化地写出了它对人间的贪恋,而且更写出了落日慈爱的人格特征,写出了落日面对死亡时心中装的不是自己,而是对“正在注视它的我们”的依恋、不舍和牵挂。面对死亡,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牵挂的却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世人,试想这种死而不已、死而不甘的慈爱不就是人间的大爱吗?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美”吗?

第二次落日说得更为直接,文章中写道:“死亡原来也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这两句明确了一种信息,那就是死亡一旦充满庄严和尊严,就是一种大美了。信息很明确,但怎样的死亡才是具有庄严、尊严和神圣的呢?这又是一个让学生迷惘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的感觉。”前面提到死亡充满“尊严”,这里又提到死亡是“梦幻般”的,怎样理解?这就不得不提到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的《泰坦尼克号》,此影片的爱情主题打动了全球的观众,为了爱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的永恒之心让无数观众刻骨铭心、潸然泪下。而文章中写道:“……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由刚才死气沉沉到身在画中,谁之功也?是落日的“回光返照”。(“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前精神忽然兴奋的现象)《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在死亡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爱人,落日在落下之前把美好留给人间,这样的死亡不是庄严、神圣的吗?不是充满尊严的吗?“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死得其所,死得壮烈,这样的死也是一种“大美”。

第三次落日没有实写,而是通过火烧云来写的,这是侧面描写,是虚写的手法,突出了落日灿烂、热烈、夸张的特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得作者感觉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审美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落日已经隐到云背后去了,但落日在身后留下的火烧云却夸张地烧红了西边半个天,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文章由落日又联想到曾经在西部土地上发生的历史,联想到成吉思汗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造福后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落日、这火烧云,不是对生命价值、死亡意义的最好的诠释,不是“世间有大美”的最完美的印证吗?

三次落日借助西部独特的背景,也调动了西部雄壮的历史来写,对“大美”内涵的阐释,从第一次落日死而不甘、对世事牵挂的慈爱,到第二次落日为爱而献身、为美好而奉献的崇高悲壮,再到第三次落日用死后的余辉洒满人间,用精神影响后人的理想主义的壮丽,可以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对落日的感受并没有固定于一种审美格式,而是对它进行全方位地情感接触,而“大美”的内涵恰恰也在作者对三次落日递进式的人生感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彰显。

作者曾经说过体验生活就是体验生命,作者对西地平线上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充满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我们从中应领悟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怀,“生总是无知,死却常能参悟”,懂得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内涵,也就读懂了《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中的高建群。

(侯培建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221400)

上一篇:如何评价学生对语文课堂上开放性问题的回答 下一篇:教读《人生寓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