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区内停车位的设计

时间:2022-05-19 09:30:59

浅谈居住区内停车位的设计

摘要:从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停车位的设计入手,通过优化停车位的设计,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居住区绿地率指标和土地利用率。

关键词:居住区;停车位;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居住区的不断开发建设,居住区的景观开始成为置业者考虑置业的一大因素,而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除了很好地设计亭、台、水、榭、休闲设施及园林植物之外,停车位的设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开发商、置业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停车位的设计入手,通过优化停车位的设计,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居住区绿地率指标和土地利用率。从这一角度探讨,将对设计现代居住区景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停车位设计规范要求

在居住区设计规范中,要求停车位数量为住户的10%,且规格为3 x 6m。在一个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中型楼盘中,按平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每户计算,则计算出停车位为100个,按占地面积计算为1800平方米;若小区容积率为1.5,则绿化面积为20000平方米,停车面积占绿地面积的9%。这是规范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随着城市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轿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固定停车位及停车库根本达不到停车的要求,造成目前许多居住区的道路上都停满了车,给小区的物业管理以及住户出行都带来很大的不便。

2、居住区生态环境对停车的要求对于汽车停放,应该符合区域生态系统的相应规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交通流线合理,保障居民的交通和休闲安全;

2.2 达到户均泊车位的要求;

2.3 区域环境的绿化率不受影响;

2.4 结合环境,综合考虑停车景观;

2.5 避免对住区环境造成噪声干扰;

2.6 尽可能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3、坚持生态原则,多途径解决停车

住区停车考虑的因素很多,从住区的气候条件、土质水文、地形地貌、动植物生长状况到市政配套设施等,涉及到区域经济、住区规划、小区道路系统、建筑空间形态、住区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

停车位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车位角度分有正置式、斜置式,从利用时间上分有临时和固定停车位,从停车数量多少分有停车场、单个停车位及多个停车位。但不管哪种停车位,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问题在于占据的空间与周围景观效果的关系以及作为嵌入体与周围的融合程度怎样,是否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此,居住区停车的问题应坚持生态原则,多途径解决。

3.1 地面集中式停车场

这种停车方式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但对居住区环境影响较大,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用地指标为 20~24 平方米/每辆,车门到住宅入口的直达均匀性差,部分居民存、取车时,汽车和人出行受不良气候的影响。结合实际用地情况,可作为设计时未考虑停车问题的小区进行改造时的一种措施,或作为当前小区设计中的辅停车。

3.2 路边停车

这种停车方式增大了道路用地面积,影响交通,容易引起交通事故,造成小区道路 周边环境景观恶化,小汽车排放尾气对小区空气有一定的污染,给其他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且停车空间的开辟受小区道路用地指标的限制,常用于夜间临时停车。地面停车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应注意对其美化,避免“砼的海洋”。设置可渗透的绿化生态型停车地面,种植对二氧化碳具有吸收能力的花草树木。

3.3 高层住宅建筑附建半地下、地下车库

半地下停车如采用向外扩大车库面积避开更多的停车位则可以提高其适用范围。用框架向外扩大空间,在住宅底层平面形成过渡空间,有利于形成小区完整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等多种空间层次,甚至可以把各组团之间的架空连廊联系成小区完整的步行空间与车行完全分离。高层住宅的结构利于地下空间的利用,目前较为普遍采用。

3.4 居住小区单建地下、半地下车库

地下停车地上绿化,虽然造价较高但节约土地,以最大的比率创造空间环境,并由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土地紧张的大中城市中尤其适用。

3.5 首层架空停车

这种停车方式中首层成为联系住宅组团内外的全步行空间,对改善居住环境有所帮助,但停车对住户有干扰。住宅楼间利用平系的可在首层平台下停车,既减少干扰,又提供户外活动场地。

3.6 多层停车库

集约化的土地使用,汽车集中停放,集中设计成开敞式,可节约许多机械通风和采光设备,有利于改善小区环境。虽然可解决大量停车问题,但存取不方便,投资较高,车门到住宅门的通达均匀性差,服务半径偏大,车在库中的垂直交通安全性要求高,层数不宜过多,造型单调,车辆噪音和汽车入库上坡排出的废气小区环境造成污染。目前住宅小区中还未普及。多层停车库可用于用地紧张的市中心地段,结合市中心白天上班车流与小区车流的互补,白天对外开放晚上用于小区停车,以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但必须与小区保持一定的卫生间距和防火要求并加强管理。

3.7 研究步车共存体系

步车共存的目的是通过植物栽植、铺地变化和相关的设施,减少居住区的车量和降低车速,为人们创造一个宜人的步行环境。

具体的措施有:选择不同材质的铺地、地面高差和不同种类的绿化,界定人与车辆的不同行走路线和节点;在限定的地点停车,儿童游戏场禁止车辆进人;步行者能方便到达居住区的任何地方,而机动车不能;采用弯道、路面驼峰以及局部窄路来限制车速;通过适宜的景观层次的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步车空间的优化。

4 结论

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的安家之所,而交通又是人们出行的必由之路,小区内停车位的合理规划建设是当务之急。从居住小区的实际出发,采用合适的停车方式解决好居住区内停车问题,将住宅小区停车置身于整个小区的规划设计之中,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使停车规划具有超前意识,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对居住小区内停车位的设计施工时,要通过采取多种模式的停车位,并与小区的规划设计相融合,以求使居住小区内停车位适应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东辉.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研究[J].中外建筑,2004(2):80-81.

[2]杨运平,李 硕,徐丽华.我国大城市停车问题分析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5,31(17):16-17.

[3]郝美英.对城市停车问题的思考[J].政府法制,2008(13):40—41.

[4]张东辉,张少峰.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研究[J].中外建筑,2004(2):5—7.

上一篇:浅析造价咨询机构参与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下一篇:从技术层面探讨降低面板堆石坝施工成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