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研究

时间:2022-05-19 07:36:13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研究

摘 要:应用型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探讨的热点。多年来,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积极改进办学模式,勇于实践,本文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18-03

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任务。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市场所需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必须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还必须符合大学自身发展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育和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独立学院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抓好理论教育的同时,抓好实践教育。在这个环节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分析、判断、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的内涵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而实践不仅是理论的验证和重现,而且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性,应该是在所制定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努力贯彻并执行培养方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独立学院要实现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除应重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面向经济社会活动实际,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业发展的能力。因此实践性的内涵应综合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性和实践性。实践过程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让学生参与整个教育始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要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意识。只有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学术实践,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是以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等一般性的实践活动为依托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它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获得理论认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放性和多样性。实践过程在教学系统方面具有开放性,它与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科研实践系统、社会实践系统都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实践还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需要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因此,只有社会各界给予积极的参与与支持,为学校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学校自身办好实践教育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实践过程大到指导学生一个系统的开发、研究和实施,小到帮助学生开展一个社会调查;或者大到指导学生参与到一项工程,小到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模型,都是实践培养活动。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活动也必然是多种多样。

3.层次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和其他实践活动一样,应当遵循实践的普遍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一般来讲,实践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践、巩固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基础性实践是指为学好本专业而打基础的实践活动。巩固性实践是要让学生已经学会的技能得以牢固掌握,进而变成熟练技巧。按照教育原理,任何一种知识的掌握、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巩固,进而达到熟练。创造性实践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知识和技能的一次升华,是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施展聪明才智,进行创新的实践活动。

二、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的实践框架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实践框架应充分结合培养方案,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设置并实施实践内容,达到实践目的。

1.培养目标方面

作为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类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并不在于理论上的取舍,而在于实践中的创新,在于如何把这种培养目标具体化和体现到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去。因此,作为独立学院教育,应当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目标体系明确细化。

2.专业设置方面

总结我国独立学院办学10年来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专业设置高度集中,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专业结构,一方面依据独立学院校本部的学科专业优势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努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

3.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当前独立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开设欠科学,课程结构欠合理。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实际处理好公共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多样化。

4.培养过程方面

实行教学过程和非教学过程两手抓的方针。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综合即“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利用相对正常教学活动而言的主要包括一切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比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余活动等的非教学过程,双管齐下来实现对人才的培养。

5.培养质量评价方面

独立学院除建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实验实习成绩的质量评价体系之外,还需创建“以彰显个性、适应需求为特色”的综合素质质量评价内容。通过在校生、毕业生、企业之间的互动,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对自身的评价,从而为在校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实践框架是具体进行实施操作的蓝图。为了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独立学院还应设置相关的管理与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宏观监测,及时反馈信息、了解问题,并及时讨论改进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效果。

三、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实践性教学的体验与收获

树达学院是由湖南师范大学举办,2001年8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1月获国家教育部审核确认的一所实行新的办学体制和机制,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学院开办的专业均为湖南师范大学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涵盖文、理、工、艺、医等48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学院紧紧依托湖南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优良的校风和办学传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优秀的校园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管理为重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1.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目标系统,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系统分析、规划与实施的过程。实现学院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涉及教育理论观念的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和学校运行管理模式等诸多要素及其建构。树达学院在确立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要求各系根据自己的特点细化各系具体的培养目标,例如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根本,视质量为生命”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出更多“专业过硬、素质优良、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理念,在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勇于创新、基础扎实、择业面广”的新型复合人才。

2.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确立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要探索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侧重在“应用”二字上下功夫。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次,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

3.多维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树达学院极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学院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内教学时数的缩减已成趋势。树达学院要求各专业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分量,拓展个性化教育空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树达学院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与市场实践基地,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室列出一些实验项目,由教师定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要求的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根据专业要求,树达学院选派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省内外进行专业考察、外出实践与市场调研。这样就真正使实验室与市场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对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的课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课程设计性质的综合性实验,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在校外基地的建设上学院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小学校和企业间的密切联系。学院先后与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等省重点中学联合创办了教育实习;与市政府、乡政府以及省内外有名的酒店、经贸公司、旅游公司等专业相互企业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

4.教学管理科学化,构建动态质量控制系统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独立学院与资源雄厚、办学历史悠久的名牌高校相比,必须在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为此,树达学院近年来,一是着重抓教学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制定了《树达学院教务管理手册》与《树达学院教师手册》为教学管理开启了标志灯;二是构建动态质量控制系统,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实行网络计算机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化程度。

近年来,树达学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认真贯彻执行“以'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育人方略,形成了“教育、管理、服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一方面,狠抓教学质量。实施了以正视学生个性差异为出发点,以发展和优化学生个性为目标,以培养特色型人才服务社会为归宿的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分层次、多形式、可调控的思想教育模式,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术活动与素质教育,养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这种捕捉闪光点、施以爱心、创造机会、启动内驱力的教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两年来,树达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20余项、校级奖励150余项,2009届毕业生取得了优异成绩,“97.7%的毕业率,97.6%的学位授予率,200人考上包括全国各重点大学在内的硕士研究生”这一组组不断攀升的数字,充分展示了我院学子的亮丽风采和我院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于长东,温景文.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05(2):52-54.

[2]高金山.积极建立新的硬件实验教学体系[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5(3):89-911

[3]王学灵.高等师范院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与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37-40.

[4]张洪田,孟上九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9.

[5]李兴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05).

上一篇: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约束 下一篇: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