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管理创新

时间:2022-02-24 09:42:19

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管理创新

摘 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在多元化的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文献资源收藏最大化和建设资金短缺矛盾突出,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合作统筹规划,创新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管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扩大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成果,促进重点学科建设。

关键词: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5-02

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对于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文献资源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是指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依据其任务与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全过程。重点学科建设由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文献资源和设备基础等组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加工、编排、整理, 形成不同等级的文献资料群, 为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马克思说过, 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 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 探讨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1],“只有靠大量的, 批判过地审查过的, 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 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2]。由此可见,文献信息资料是重点学科前沿研究的突破口,掌握和占有最新的信息资源,才能洞悉学科的前沿、动态,才能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1.学校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健全完整、功能强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体系的核心。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重中之重,它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工作也能够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突破发展障碍,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其次,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也需要具有全面支撑能力的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建设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学和科研进展的全过程都需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持,因此,图书馆重点文献资料的馆藏数量、质量、多元载体服务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教学科研的成效,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3]

2.学院(系)资料室

二级学院(系)资料室是业务上归校图书馆领导,行政上归院(系)领导的文献资料收藏阅览室。学院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对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和弥补学校图书功能,是学校教学辅助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建设对学科建设方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二级学院文献资料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部分对学科建设方向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作用,为二级学院提供相应的信息,为凝炼学科作出积极的贡献。其次,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室对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文献资料室根据二级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制定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文献资料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畅通的获取学术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渠道。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室是教学科研人员掌握科研信息、提高综合能力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场所,能够使教学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研究信息,对学科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再次,为重点学科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图书资料室工作人员通过主动参与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学科带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其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信息支持环境。如为重点学科带头人建立个性化档案,利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通过完全准确的科技查新,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专题书目、索引、文摘、汇编等文献资源。

3.学科(特色)资料室

由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些二级学院还建立了专门的重点学科资料室,这种资料室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在开展专业信息服务中有着图书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资料管理人员多年从事专业资料工作,且身处高校图书资料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工作前沿,与教学科研一线紧密相连,对一线的教学计划、科研情况十分熟悉,搞专业信息服务得心应手。其次,学科资料室按照师生的需求搜集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源,着重精、深、广、新,能及时收集具有前沿性、学术性、权威性代表专业学科水平以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有的重点学科资料室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专业性文献资源丰富齐全,往往具有图书馆缺乏的专业性资料。如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一个独立的外文资料室,藏书23000多册。“十五”期间,该学科图书资料等文献资源建设支出195万元,占学科经费支出总额的23%,重点建设的“现象文学库”,已成为亚洲现象文献收藏最齐全的资料库。

三、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创新管理

当前,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突出矛盾是:文献收藏需求扩大与建设资金紧张。目前,图书馆界关于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合”与“分”的争论,其实质就是文献收藏需求扩大与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短期内这种矛盾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只能通过管理创新,促使矛盾有效缓解。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改革和机制完善,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扩大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成果。

1.创新制度建设、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使用效率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保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关部门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规定,如湖南省教育厅颁布了《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及其重点学科管理部门,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创新管理制度,积极落实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关方针和政策。在经费筹集方面,学校要及时配套和下拨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落实。其次,重点学科应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和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多渠道筹集经费,努力提高学科的总体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率。在经费使用方面,首先,要保证实验室和文献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自然科学学科不得少于60%,社会科学学科不得少于50%。从重点学科“十五”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看,重点学科用于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经费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一般在2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其次,要强化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支出的管理,组织制定经费年度预算计划,执行年度预算与决算,提交决算报告;加强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与审计。

2.馆院协调,分工合作,统筹规划

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并存,是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主要形式,这种格局在未来可能还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如何协调,分工合作,整合校内文献信息资源,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分属两个不同的行政部门,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因此,单一的行政手段难以发挥作用。实现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统一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协调,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比如在文献收藏方面,为了避免与图书馆重复收藏,院(系)资料室收藏重点是专业重点文献, 对于专业性一般的文献, 可由图书馆收藏。院(系)资料室应建立图书馆、资料室的横向联合, 通过共同编制图书资料的目录、索引, 以文档形式或上载到校园网上, 双方协商, 统一订购。院(系)资料室积极参加校园网的建设, 加强与校图书馆和其它学院(系)资料室的业务联系, 开展协作, 互通信息, 一方面使校图书馆和其它学院(系)资料室最新的文献信息能及时地为本院师生所用,另一方面把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及其他各类载体的文献组成数据投入校图书馆网络, 逐步使专业资料室的资料文献规范化并纳入校内文献资源数据服务系统, 使得资料室与图书馆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3.加强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的收集

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等通常称之为灰色文献。“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非公开发表的信息源,通过常规渠道难以获得,它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征,主要反映各领域最新动态或研究进展,且大多数为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科研部门、重点学科建设部门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一般通过各种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当场搜集。如:标准、规范、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产品样本、产品目录、科研成果汇编、政策导向等文献资料。重点学科专家、教授一般都有组织研讨会议计划和参加各种专业会议的安排,其活动费用均列入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因此,重点学科要建立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收集的规章制度,及时全面的收集好“灰色文献”。图书馆和学院(系)资料室一方面要与专家、教授取得联系,通过他们获取会议资料,或凭借他们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及其在专业学会中的地位,向校外学者发函寻访;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扩大文献源,可与其他单位交换,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网络,以保障灰色文献源的齐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5. 23.

[2]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2. 527.

[3]何刚.高校图书馆工作与重点学科建设[J].现代情报,2004(7).

上一篇:网络新闻传播的生机与责任 下一篇: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