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简论

时间:2022-05-19 04:27:30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简论

摘 要: 审美教育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上看,这一重要理念还未得以充分体现,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审美教育明显滞后的现象。因此,改变这一现状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对于“推行高校审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需要校方的重视、各位教职员工的贯彻实施及学生本人的积极配合。

关键词: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 现状 必要性

一、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现状

1.当代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滞后性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学校和社会都对智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上往往偏重于科学素质的培养,并将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首要依据。德育和美育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尤其是美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特殊作用更是常常被忽略。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人文类审美课程往往被认为与专业课程不相关,被归类为无用课程,部分高校甚至因此取消了审美课程。由于对此类课程不重视,较之那些教育体制稍显成熟的国家,我国的审美教育已经相对滞后,加上高校美育方面的师资贫乏,使得审美知识在高校中得不到应有的传播,更显现不出它的价值。

2.当代大学生审美标准不明确

大学时光是大学生由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知识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很少接受审美教育,因此,无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导致他们审美意识淡薄,缺乏审美修养。有些大学生喜欢追流行、赶时髦,并将追潮流等同于对美的追求;有些学生功利心太重,不愿意参加学校、班级或社团的集体活动,认为活动与专业无关、与学分无关,又没有什么物质奖励,没兴趣参加,便把自己置身事外;有些学生言行粗俗,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注意公共和个人卫生,还自以为是有个性的表现……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偏差,不具备一个正确的审美标准。他们有的受到了从众心理的支配,有的把有用与否作为判断美与不美的依据,片面强调个性和自我发展,将低俗文化误当美来追求。

二、高等院校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1.中国审美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审美教育古已有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奠定了以“诗教”、“乐教”为中心的中国美育思想,“乐教”更是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代名词。在孔子看来,音乐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娱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是舜时的乐曲名,“美”指的是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这就意味着,音乐除了旋律和节奏外,还有其“精神性”。音乐的“精神性”来自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领会,我国古代的钟子期之所以成为伯牙的知音,正是因为他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奏《高山流水》的内涵。

到了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审美教育的倡导者,主张要把人的精神寄托于审美中,通过人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产生高尚的精神,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灵,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西方国家的美育观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审美教育的开端。在古希腊,人们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儿童从七岁起,要先学习写字、算术、诗歌和音乐,学习完毕后,才开始接受竞技和道德教育。古希腊人重视全面发展,注重德、智、体、美的相互结合。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心灵美化”说,至今还深受人们的重视,他指出“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审美教育都在逐步深入,因此在当前的大学中开展广泛而深刻的审美教育也是形势所趋。

3.推行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高等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其中“美”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作为学生个体走进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而且不能忽视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审美教育,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去领会美进而创造美,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三、如何加强当前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讲授对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讲授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或行为去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并且去创造美。

2.丰富校园生活,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生文艺类社团在普及审美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各高校里的学生艺术团,应该重点进行扶持。现在有部分高校将学生艺术团中的管乐队、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等演出队伍的学习和排练设置为选修课课程,作为选修课课程,当然就有专门的培训教师,他们和普通课程的教师一样要接受教学质量考核并可以拿到一定的课时费,而学生参加艺术团的学习和排练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审美教学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艺术团可以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举办更多的艺术活动,也有助于树立学生艺术团的品牌形象。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借助其他力量进行审美教育的普及,如邀请校内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大讲堂,或者邀请校外的文艺团体进校演出,使学生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美。

3.学生本人应重视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并充分开发自身的审美潜能,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主动接触和感知艺术,去学习体验美、认识美、创造美。

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仍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需要高校领导、职能部门、教师、学生社团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和相互配合,采取多样有效的实践形式,实现高等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关于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2001,(1).

[2]许铁汉,戴玉竹.孔子与柏拉图审美接受思想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姚文放.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1996,(2).

[6]梅子华.音乐艺术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3).

[7]周冠生.审美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上一篇:略论韩愈师道观 下一篇:论独立学院个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