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多元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运作模式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18 08:16:15

云南大学多元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运作模式调查分析

摘要: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建立以“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的多元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身心互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能、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锻炼和生活习惯。本文对这种服务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新时期促进学生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提出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课外体育 俱乐部 对策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人文社科2009年度青年项目“云南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与构建多元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1 云南大学“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概况

1.1 发展现状

云南大学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整体搬迁到呈贡新校区,体育学院在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下,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热情,建立了以一个“体育文化节”和十三个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及二十九位教师参与辅导的多个时间段的多元化课外体育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外延,建立了以武术、篮球、足球、排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一批体育运动项目为学校代表队训练的发展结构形式。其中“体育文化节”最具有特色,是由最早的“武术文化表演节”发展起来的,由最初以单纯的武术表演发展到以各少数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形式进行表演与展示,结合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如陀螺、竹竿舞、舞龙、舞狮等向学生介绍云南特有的体育项目。这些活动吸引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引起了中国体育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1.2 组织形式

学生体育俱乐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愿参与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主要由相关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分子和爱好者组成。体育学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分时段组织安排各个俱乐部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下午、晚上或周末的课外时间段。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通过活动在校园中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致力于全面推广各项目运动,在校内和校外通过俱乐部或“体育文化节”的运动普及运动知识,培养各运动项目的爱好者,树立体育精神,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

学生的组织形式较单一,由于云南大学处于积极的发展过程中,校区由城区搬迁至呈贡大学城,学生的组成结构只有单一的本科生,而且还只有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大四的学生回城区的学校本部学习)。

1.3 管理形式

云南大学“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是受学校党委及分管副校长的领导,在体育学院的具体管理下组织开展活动。体育学院主要承担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和监管工作,指导教师的选派和场地、器材、时间的统一安排等事宜,并负责制度的落实和各项资源的调配,对俱乐部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和执行作出各项决定。

2 云南大学“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发展

2.1 运作目的

“体育文化节”主要是弘扬校园文化特色,体现云南大学的人文精神,弘扬体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个开放的体系,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决定了它具有其他社团、俱乐部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以体育为内容的交流和接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体育俱乐部则是学校与学生共同参与组织的新型体育教育形式,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的持续性体育教育活动,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项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增强师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2.2 活动开展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云南大学依托“体育文化节”这样一个平台,结合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周期性的利用墙报、宣传画、民族体育器材展示和民族体育表演等各种方式向师生介绍、传播各民族在日常生活劳作中积淀出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各种体育文化形式;同时在学期中的各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对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和整个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和风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全社会的文明素质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俱乐部的形式是学生所选的活动内容都是自己喜爱的,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练习,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和爱好,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2.3 功能提升

俱乐部活动一般是对初学者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部分学生是鼓励参与俱乐部的各项活动,同时从中发掘优秀的学生进行训练,进行技术、战术和规则的训练和培训。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在部分俱乐部成员的基础之上组建校代表队,由专门的老师对校队进行长期、系统的技战术训练和规则的培训,平均每周3至4次训练,时间为2小时,代表学校参加省、市高校及全国大学生的比赛任务。

2.4 发展状况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类别单一到百花齐放,是云南大学学生体育俱乐部与“体育文化节”的发展轨迹。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开展活动的学生体育俱乐部有武术、篮球、足球、排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器械健美等13个学生体育俱乐部,每周由29位教师在不同时段分别对参与学生进行辅导。由于参与形式的自由,个别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参与,为学校的“体育文化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促进了学校体育有序发展,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云南大学“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的定位与特征

3.1 定位

“体育文化节”是依托节日形式,以民族或民俗体育活动方式为核心内容,多以学生集体表演形式进行活动的模式。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自觉参与为基础,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等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二者都是高校教学模式的一种,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依托,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培养现代大学体育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都为增强体质,传播民族体育文化,提高体育文化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3.2 特征

3.2.1 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体育文化节”的形式与内容和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的多样性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相比较,具有丰富的活动与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运动兴趣,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3.2.2 参与过程的主动性。兴趣是一个人主动、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在动因。学生能自主选择参与自己爱好的运动项目,这样能使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养成自我终身锻炼的习惯。

3.2.3 参与目的的多样性。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各人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参与意识,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锻炼后,努力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时,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或自我的满足后,又会有一个更高的热情参与到各项运动中;因此在各种目的内驱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 发展建议

4.1 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下,云南大学的“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俱乐部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锻炼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2 学校开展活动的项目设置不同于竞技运动项目以出体育尖子、体育成绩为目的,而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主。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就应该规避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运动项目,确保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娱乐中强身健体,掌握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成为终身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陈恒兴,刘春.云南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J].思想战线,2010,36

[2]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上一篇:探析高职院校游泳教学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Needs Analysis of English Learning for Co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