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浅山区沙棘造林技术试验初报

时间:2022-05-18 07:33:06

祁连县浅山区沙棘造林技术试验初报

【摘 要】通过地膜覆盖和应用GGR泥浆蘸根、抗旱保水剂及相互结合处理沙棘造林的试验对比,当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宜祁连山浅山地区沙棘造林的最佳技术,为有效提高造林存活率和促进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浅山区;沙棘;造林技术

祁连县山区的平均海拔为3000m,年均降水量为280~400mm,当地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份,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垂直变化明显。该地区土壤瘠薄,土壤类型为栗钙土、黑钙土,土壤质地为中壤土。沙棘该在本区域有一定量的自然分布,一般采用传统的造林技术,所以成活率很低,影响了造林效果。目前,沙棘是本县重点栽植的水源涵养林及经济林树种之一,研究其栽植技术对提高沙棘种苗的栽植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祁连县沙棘在浅山区的营林成活率,进而更好地发挥沙棘树种的生态经济林功能,本试验采用了一些新的营造林技术进行成活率比较,以便祁连县浅山区的沙棘营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种苗

试验用种苗为二年生实生中国沙棘苗。

1.1.2 其他材料:

地膜:地膜采用青海格尔木兰河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农用地膜,厚0.013mm、宽60cm。

抗旱保水剂:选用北京艾比蒂研究开发中心生产的GGR一7号和民乐县福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抗旱保水剂。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每处理50株,重复3次,共计1050株。各处理编号分别为A、B、C、D、E、F、CK。

1.2.1 处理 A( 地膜覆盖处理)

整地方式为小鱼鳞坑,坑顶部直径为40cm、底部直径为30cm、高40cm,株行距为lm×2m。将苗木栽植在鱼鳞坑中央,苗木栽植后即可将地膜以苗木为中心覆盖,地膜边缘用土压实。

1.2.2 处理B(GGR泥浆蘸根处理)

整地方式为小鱼鳞坑,坑顶部直径为40cm、底部直径为30cm、高40cm,株行距为lm×2m。将GGR一7号试剂配制成浓度为30mg/kg的溶液,在造林地就地用泥土搅拌成泥浆,将苗木根部浸入泥浆中,做到苗木根部充分沾泥,然后装入塑料袋内,随取随栽。

1.2.3 处理 C(抗旱保水剂处理)

整地方式为小鱼鳞坑,坑顶部直径为40cm、底部直径为30cm、高40cm,株行距为lm×2m。将抗旱保水剂与泥土混合均匀,然后撒在苗木根部,用量为每株5g。

1.2.4 处理 D( GGR泥浆蘸根和地膜覆盖处理)

整地方式为小鱼鳞坑,坑顶部直径为40cm、底部直径为30cm、高40cm,株行距为lm×2m。苗木用GGR一7号泥浆蘸根,做到苗木根部充分沾泥,然后装入塑料袋内,随取随栽。种苗栽植在鱼鳞坑中央,苗木栽植后将地膜以苗木为中心覆盖,地膜边缘用土压实。

1.2.5 处理 E( 抗旱保水剂与地膜覆盖处理)

整地方式为小鱼鳞坑,坑顶部直径为40cm、底部直径为30cm、高40cm,株行距为lm×2m。将苗木栽植在鱼鳞坑中央,在栽植过程中,将抗旱保水剂以每株5g的用量与泥土混合均匀,撒在苗木根部。苗木栽植后,将地膜以苗木为中心覆盖,地膜边缘用土压实。

1.2.6 处理F( CCR泥浆蘸根、抗旱保水剂和地膜覆盖处理)

将A、B、E处理综合应用于同一株种苗上栽植,观察其成活情况。

1.2.7 CK(对照)

种苗不采取任何处理。

1.3 试验过程

2011~2012年完成中国沙棘实生苗培育,2013年土壤解冻时在试验区挖鱼鳞坑,并按试验设计要求栽植沙棘种苗。2013年9月15日记录苗木成活率,测量苗木的地径、高度,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1)通过应用不同造林技术得知,GGR泥浆蘸根与地膜技术相结合的效果最佳,不仅沙棘苗木生长量与成活率最高,而且操作技术规程简单、便于掌握。

(2)应用地膜覆盖造林技术,苗木的成活率明显大于对照,但需要抢抓墒情或造林前浇水。

上一篇:夏季茄子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下一篇:浅论初中政治中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