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资本流出渠道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时间:2022-05-18 04:31:01

拓宽资本流出渠道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摘 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金融改革目标之一,但目前距这一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本文阐述我国在资本流出方面的改革成果并提出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扩大资本输出、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路径和配套措施。

关键词: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流出;外汇管制;国际收支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0-0007-02

一、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对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作用

一是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缓解国际收支顺差增势,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的“双顺差”格局,已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刚性压力,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8751亿美元。大量的外汇储备增加了外汇风险和资金的闲置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外汇存款大于贷款,过多的外汇存款对银行形成压力和负担。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诱使大量的国际游资涌入国内,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在外汇资金过剩条件下,放松资本流出限制,允许境内居民寻找境外投资渠道,对于推进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有积极的意义。二是通过境外投资企业,将中国产品带入国际市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和保持竞争优势,以资源最佳配置为目标,把生产活动的不同环节分解到全球不同区位进行生产,使国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应吸取国际经验,面对“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对华频繁的反倾销制裁等因素,中国企业应将对外贸易转化为对外直接投资。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进一步 “走出去”,为国内资本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同时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减少甚嚣尘上的反倾销压力。三是加快资本流出步伐,实现资本项目流出入的对称管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走出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的资源,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全球化提供的便利。通过拓宽资本流出渠道,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提高本国的资本收益率。

二、资本项目外汇资本流出管理改革现状

从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管理原则由宽进严出逐步向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转变。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资本项下43个交易项目中,我国可兑换项目11项,占25.6%,较少限制项目11项,占25.6%,较多限制项目15项,占34.9%,严格管制项目6项,占13.9%。从资本流出角度分析,我国资本项目管理正在逐步放开。

一是直接对外投资是目前资本项目外汇资金流出的最主要渠道,也是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资本流出方面最早放开的项目。国家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出台多项境外投资政策,逐步放宽了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二是允许合法移居国外的公民和非居民个人按规定汇出其在境内合法拥有的财产。三是出台了关于跨国公司外汇委托贷款的有关管理政策,有条件地批准外资跨国公司将暂时闲置的资金调往境外运作,支持中资跨国公司补充其海外公司资本金或营运资金,便利跨国公司的资金全球运作,优化外汇资源配置,提高外汇使用效益。四是准与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海外市场,允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作,拓宽企业投资渠道,增加收益。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购汇额按保险机构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控制。

三、有选择地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实现国际资本流动的对称管理

(一)进一步放宽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

目前境外投资管理政策已对境内机构境外投资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居民个人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进行投资企业。随着境内居民个人将闲置资金进行境外投资愿望愈来愈强烈,可有条件地放宽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如允许境内居民个人运用闲置资金购买境外股票、债券,投资境外房地产等,畅通居民个人资金流出渠道。

(二)推动 “三类公司”走出去,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外进行证券投资

“三类公司”投资境外资本市场曾经历了一个从允许到禁止的过程,由于风险控制不到位,在上一轮“三类公司”境外投资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以至于投资活动嘎然停止。随着我国“三类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适当、稳步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范围,允许有条件的“三类公司”运用自有外汇资金或集合境内资金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三)降低境内机构进行境外资金运作条件,允许更多的境内机构将闲置资金境外运作

目前,允许少数企业将自身闲置资金进行境外放款、购买境外债券、基金或证券等但审批门槛较高,一些中小型企业因而失去对外投 资运作的资格。因此,降低门槛,允许更多的境内机构进入境外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自身防范经营风险和外汇收支平衡。

(四)拓展境内居民对外资金运作渠道,允许境内居民有条件地向境外机构进行商业信贷。

目前,我国只是单纯的对境内机构对外举债有相应的管理政策。而在拥有境外债权方面,只有2004年11月1日实施的《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少数金融机构经批准向境外放款的规定,禁止其他境内机构向境外机构进行商业信贷。有条件的放宽境内机构对优质境外机构的商业信贷的管理,如允许有条件境内进出口公司向其境外关联公司提供贸易信贷等,有利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对称管理。

(五)适当放宽境内居民向非居民提供担保、保证和其他备用融资工具

目前,我国不允许境内机构向非居民提供担保、保证或其他备用融资工具,且不允许境内机构为境外机构提供担保或保证。适当放宽境内居民向非居民提供担保、保证的条件,允许境内居民法人及个人向境内外机构或个人提供担保或保证。

四、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 其他措施

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利益,同时也潜藏着许多风险。因此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以有效防范风险作为先决条件。

(一)完善对冲工具,防范金融风险

2005年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路走高,5月15日中间价达到7.9982:1,总计升值已超过3%,看涨人民币的气氛日渐浓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保险业还是商业银行推出QDII都将承担更大的汇率风险。目前商业银行主要用远期结售汇和外汇交易中心的人民币远期交易等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但这些工具还不足以应付QDII以后的汇率风险。国内银行依然在摸索更好的避险工具。如果没有完善的金融对冲工具,盲目进行海外投资,流出资金的风险太大。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风险措施,积极寻找适当的避险工具,对资本流出相关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应为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资金跨境流动频率越来越高,情况越来越复杂,外汇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可以说,资本项目的每一个开放步骤都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稍有不慎,可能还会诱发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危及经济和金融稳定。因而需要对资本项目的各子项科目开放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评估,同时建立起高度灵敏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使监管当局及时掌握大额资金流动状况,有效地防范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动的冲击,防止或减少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三)加强相关部门协作,积极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当前,中国资本账户管理主要采取两种形式?押一种是对跨境资本交易行为本身进行管制,主要由国家综合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如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商务部等负责实施。另一种是在汇兑环节对跨境资本交易进行管制,即对资本账户交易相关的跨境资金汇入、汇出以及人民币的兑换进行管制,这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实施。如银行、证券、保险“走出去”,均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对申请人进行资格认定,外汇局仅就申请人购汇额度和汇兑环节进行管理。因此,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境内机构走出去,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四)完善相关政策,适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要真正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更重要的是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审慎的监管框架和风险约束机制等等,并且根据国内外条件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实际上,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是在与建立完善配套政策与措施中交互实现,并适时推进的,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上一篇:金融创新产品系列讲座之二:中国存托凭证(CDR)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现状与改革要求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