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银行资产质量“拐点”—从浙江省银行业信贷投放的视角

时间:2022-05-18 06:16:00

如何防范银行资产质量“拐点”—从浙江省银行业信贷投放的视角

当前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既有经济增长下行、外需大幅萎缩的宏观背景,也有浙江民营经济、块状经济面临转型升级挑战的中观因素,还有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发展、银行过度顺周期经营等微观的导因。

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本质要求。当前受经济短期下行影响,经济和金融活动活跃的浙江地区部分银行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截至2012年9月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为900.1亿元,比年初增加408.7亿元,不良贷款率1.54%,比年初上升0.62个百分点。可以说部分银行机构已从系统内的“优等生”变为“后进生”、面临服务能力和资产质量“双拐点”的挑战。

信贷投放期限和方式不科学影响了银行资产质量

从期限上看,浙江省的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例偏低,短期贷款占比偏高,“短贷长用”容易导致企业在经济下行期间产生信贷风险。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浙江省的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例为全国最低,只有37.21%,不仅远低于57.4%的平均水平,而且也远远低于相关类似省份占比(同期,广东、江苏、山东、北京和上海的占比分别为65.4%、52.4%、46.3%、57.3%和61.3%)。同时,截至2012年10月末,温州市短期贷款的占比全省最高为81.3%,比全省61.11%的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而温州的不良贷款率也在全省最高。短期贷款总体符合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经济实际,但是当经济形势不景气或者企业经营出现暂时困难时,银行如若不愿意提供后续的融资支持,甚至提前收回贷款,这样很容易导致原本紧张的企业资金链断裂,不仅形成了不良贷款,还无助于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从方式上看,浙江银行业广为采用过度的、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互保联保贷款方式导致信贷风险快速蔓延。截至2012年9月末,浙江企业保证贷款的余额占企业贷款比重高达37.39%。2012年1~9月,浙江省470家出现风险的涉贷企业中,直接由于互保、联保的企业有124家,占比达到26.4%,成为企业出险的首要因素。互保联保贷款模式原本是银行结合小微企业特性而发展的“关系型融资”,能有效解决相同区域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然而不少银行已把这种模式延伸到跨区域、跨行业间的企业集团。企业间提供担保目的已经异化为“将来对方也为自己担保”;整个担保链的担保总额已经远远超过其净资产,形成潜在的“资不抵债”风险。最可怕的是,众多企业的风险也被捆绑到一块:提供担保的企业很容易被履约能力不足的被担保企业所拖累,一旦某家企业资金链断裂,会马上影响到担保链上的其他企业,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银行的资产质量也会随之恶化。

信贷投放未契合实体经济发展是根源

浙江省历来都是银行业投放的重点区域,在追求规模扩张和高额回报的驱动下,信贷投放总量和实体经济需求并未紧密契合。具体表现在:从宏观上表现为信贷增长和全省GDP增速的不匹配。2005年以来,浙江省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平均为20.73%、信贷/GDP指标平均高达1.4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1个百分点和0.35个百分点,形成浙江信贷总量很大,而GDP却比贷款规模相近的省份要小很多的鲜明特点;从微观上讲反映为贷款期限短期化和短期贷款长期化使用倾向。浙江省一直以“轻、小、集、家”的民营经济为特色,短期贷款周转快、效率高、使用方便,有其广阔空间。但一批民营企业经过生根发芽已经是浙江经济的主力,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11年底,浙江民营经济贡献的经济总量达到1987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2%;民营企业出口129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60%;所有283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达到232家,占比达82%),贷款短期化不利于实体经济产业升级或扩大再生产,“短贷长用”增加企业用于“转贷”的财务成本,还会因银行对短贷管理相对较松,导致企业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去投资于房地产、股权投资等领域。对某家银行来说,通过“化长为短”“短贷长用”,表面上减少了当期风险、扩大信贷投放规模,而且还凭借资金市场的地位,增加额外的收益。例如2012年上半年出险的JF集团,从事金融股权和地产投资,通过20年的发展注册资金已达5.8亿元,是中国服务业500强、浙江服务业100强,其出险前在银行保证金存款高达11.7亿元,而保证金占压的大量资金都按照活期利率计算,最终造成企业财务成本长期高企,而银行却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部分银行还存在与实体经济不相适应的、类似于“典当文化”的信贷风控文化。部分银行不认真分析借款人的资金用途、不细致研究借款项目的第一还款来源、不有效甄别借款第三保证方的真实背景,只要有抵质押、保证就可以发放贷款。这种风控文化事实上是把对借款人的风险识别交给了保证人(担保公司、联保和互保组织),意味着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弃了自身对风险的识别和掌控,导致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生产经营中产生的风险不再积极去有效甄别,银行整体的风险识别、评估计量和防控规避的能力退化减弱,造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下降。这种风控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信用增进机制,貌似在短期内解决了企业融资困境,实则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脱实向虚、过度投资、高杠杆率的风险沿着担保链向前向后传递,最终造成了实体经济空心化,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和局部的金融风险暴露。

相关建议

当前某些银行在未出险以前,忽视实体经济发展状况,过分依赖抵质押及保证担保开展信贷业务;在出险后,矫枉过正,草木皆兵,对担保链上正常经营的企业也采取抽贷和压贷行为,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加快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的要求,确立科学的银行业发展方式,保持资产质量的安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首先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控制信贷风险。当前浙江省银行业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的中长期项目投资,合理摆布贷款期限,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求,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后劲;要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做到“松贷不紧贷,慎贷不惜贷,敢贷不乱贷”,既要 “锦上添花”,也要 “雪中送炭”,但决不能 “落井下石”;要加强分析判断,对担保链上暂时出现困难,但主业突出、效益明显、有品牌、有市场的经济实体,坚持以输血搞活为主,与企业共渡难关,绝不搞恐慌性集体催贷、抽贷、断贷,不做“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短视之举。

其次是在动态变化中管理信贷风险。银行必须对金融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任何计量模型或第三方担保都有其有效性边界。这次不良贷款上升带给我们的教训之一就是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风险问题,既不能放松担保互保,但也不宜过度依赖。要坚持“现金流为核心”的准则,重视客户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第一还款来源;坚持“眼见为实”的准则,对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一致性进行交叉检验;坚持“软硬结合”的准则,充分收集借款人年龄、婚姻、家庭状况、信用历史等“软信息”,并通过“软硬比对”来判断其还款意愿和能力,真正做到“政策禁止不可贷”、“提高效率不乱贷”和“尽职免责不惧贷”。

最后是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化解信贷风险。面对外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如果对有风险的业务不敢做、不会做、被动应付,不仅会阻止银行自身发展,更会使经济稳增长、支持实体经济成为空话。在经济下行周期,对潜在的重点风险和苗头性、趋势性风险隐患,要提高敏锐度,加强重点监测和管理,力争做到对风险早预警、早识别、早化解。对担保链上已经出现风险的企业,在市场化处置的基础上,配合由政府主导的企业重组等工作,有理有节有度,以时间换空间,在发展中化解。银行在这过程中要善于抱团取暖:在“进”的时候,共同发力,确保应对措施尽快见效;在“退”的时候,相互关照、彼此提醒,在取得地方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达成共识,妥善处理。同时银行业要主动谋新求变,在贷款期限、放款流程和还贷方式上,更好地与浙江省的实体经济发展相契合,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绍兴中心支行)

上一篇:新执法环境下自侦案件检察内部配合机制探讨 下一篇:“货币堰塞湖”:M2/GDP为何高企